为基层作家鼓掌叫好
作者:李 冰
时间:2012年04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作协每年都召开几十个文学作品研讨会,可最近召开的一个研讨会很特别。这次研讨会的对象既不是名家也不是名作,而是一群基层作家的作品。说他们是“基层作家”,是因为他们在不倦地写作,实际上他们的本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农民工。
基层作家的文学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表征之一。近些年来,在各地宣传文化部门和作协组织的引导和扶持下,基层作家创作蓬勃发展。基层作家坚持扎根农村、反映基层,脚踏实地追求文学理想,他们对文学怀有热爱和虔诚,这种热爱超越功利,这种虔诚源自灵魂。在他们身上有值得所有文学人学习的精神品格。
我们经常说作家要创作出好作品就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接地气、接人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优秀作家都来自于基层。基层作家是中国大地上最广大的人群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部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者,是火热现实生活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他们牢牢抓住属于他们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当作自己丰富的写作资源,用自己手中的笔捕捉时代呼吸和脉动,刻画人民群众的心灵图景。他们在基层、写基层,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携带着生活的体温,散发着田野的新鲜气息,流淌着百姓的质朴真情。他们像赵树理、柳青那样,长期与自己的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实践、同苦同乐同感动。身在家乡的生活中,他们被源头活水所滋润,有灵感,少浮躁,因此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是基层作家最重要的精神品格。
基层作家中有不少人过着清贫的日子。他们在物质生活上非常艰苦,但在精神上却相对富足,因为他们有文学的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他们中的一些人生活在非常贫困的地区,但严酷的生存条件、贫困的生活阻挡不了人们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在那贫瘠的土地上,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家。可能这便是独特的、超乎物质条件的文学的力量。基层作家的写作有时得不到周围人们的支持。在一些人的眼里,农民爬格子搞写作是不务正业,好高骛远。很多基层作家是孤独寂寞的。面对人们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没有放弃对文学理想和精神家园的坚守,而是把文学视为生命的营养,把写作当成生活的方式。尽管按照文学精品的要求,他们的写作技巧尚有待提高,但对文学的执着和敬畏,使他们的创作在朴实无华中见到感人的精神。基层作家与文学构成了相互提升的关系,文学给予了他们直面艰辛的勇气,他们赋予了文学温暖的底色。
基层作家大多没有专门的创作时间,他们的写作是在劳作之余。他们有两把锄头,一把在土地上耕耘,一把在稿纸上耕耘。他们不仅生产物质的食粮,还生产精神的食粮。他们一有时间就写,有的还用自己的钱自费办文学刊物,组织文学社团,写作者之间经常彼此切磋,相互砥砺,乐此不疲。他们的勤奋和追求,对周围的带动很大,带动了“文明村”建设。基层作家辛勤种下的文学种子,终有一天会长成茂盛的文学之林。
文学工作者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时刻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人民立言代言,为时代放歌。基层作家对自己身边群众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这使他们能更自觉地为人民群众代言。在基层作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农村现代化转型期的新景象,看到了打工者在城市里的辛苦奔波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憧憬。基层作家的存在与崛起,有助于唤醒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利于基层群众更迅捷、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广大文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作家扶持、帮助的力度。要通过鼓励和扶持基层作家创作,培育文学的土壤,扩大文学人口,优化基层文化生态。基层作家是文学创作队伍的人才基础。作协组织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培训,安排文学指导老师帮助他们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出版作品的机会。要加强对基层作家著作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
我们衷心祝愿基层作家创作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作品,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