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最缺士气与正气
作者:傅德锋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书法古来属传统文人士大夫之书斋雅玩,严格意义上,乃上流社会之专利。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解体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书写工具的改革,在人们眼里不乏神秘感的中国书法终于逐渐走下神坛,转向大众化、平民化,走向千家万户。这是时代潮流和历史规律使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字的发明创造和历代的书法成果,理应为更多的人们使用和受益。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昌明,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被硬笔、电脑相继替代之后,对于书法的社会群众基础而言,无疑是一次釜底抽薪。今日之知识阶层不再将书法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必要修养,而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看待,在于可有可无之间。以至于当下很多莘莘学子甚至文坛硕儒、政府高官,虽然满腹经纶,学历堂皇,然书写水平不敢恭维,士子精神江河日下。书翰已然分家,文墨难以并重,实在无法与古来文士相提并论。此亦时代之特色乎?曾几何时,书法作为文人修身养心之道,大抵是不屑于和金钱为伍的。如今,书法成为一门专业,经济价值的追求,似乎已经成为书法人的终极目标。
对于没有稳定经济来源和国家经费支持的书法人来讲,要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唯一的出路显然就是出卖自己的书法作品。因此说,书法作品既然演变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固然毋须厚非。但问题在于,在书法作品的市场流通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循着艺术价值和市场规律的有机配合的道路行进,而是强势对弱势的一再排挤和打压。以至于同样是从事艺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待遇迥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即便是在艺术水准同等的前提下,也很难达到一个大致的平衡。有的人可以说根本就很难进入市场,占有一点份额。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的严重脱节形成极大的反差,貌似逐步繁荣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实际上是在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下畸形发展。
能够平心静气、淡定从容从事书法研究与创作,不过是一个如同“天方夜谭”一般的神话。随大势、赶潮流成为一种趋势。个人宣传演变为整体忽悠,自然需求转化为强势推广。而强势阶层对权利的争夺与名利的过度追求也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但凡拥有一点便利者,便要不失时机从中渔利,总要想方设法从本来就不太大的书法市场份额当中分得一杯羹。由此,虚饰矫情无所不在,巧取豪夺见缝插针。看似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运动,实质上演变为书法界的“金字塔”建造工程,最终获利的还是高居于金字塔尖的少数“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其次是属于中部位置的附和者和追随者,而处于“金子塔”基座的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只有主动退出和被动接受两种选择,如果不遵从“游戏规则”,甚至连成为塔基的一分子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
鼓动宣传和刻意炒作成为当代书坛的一大特点,也是市场经济时代整个社会的总体特征。“包装文化”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把好的宣传得更好,把不好的也要包装为好的。而“包装文化”的恶俗仍然在于坏的商品和事务在漂亮包装的掩盖下,大行其道,以售其奸。从硬包装到软包装都无不夹杂着钱权合流的各种交易,甚至是赤裸裸的交易。
书法界的山头林立和各种“观念”“主义”之争,其中一些根本与真正的学术无关,而是话语权争夺和书坛“圈地运动”的生动体现,但往往就是这些“主义”和“观念”的始作俑者手中牢牢控制着书坛话语权。很多问题,他们根本无法自圆其说,只能借助于自身所占有的优势资源实施强制性推广。一旦有人站出来戳穿“皇帝的新装”,就会遭到或明或暗的有组织的猛烈攻击。
当为了片面追求名利而逐世俗之所好,一切高雅的文化活动场所都成为锱铢必较的集贸市场一般时,当书法创作都主动或被动转变为讨好他人的“川剧变脸”之时,当书法家们在权势和金钱面前变得唯唯诺诺时,当所有的书法人都被“书法买卖”的魔力之剑困扰得无力自拔之时,如果还有人问“当代书法最缺什么?”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当代书法最缺的不是别的,作品缺的就是格调和风雅,而书家缺的就是士气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