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劲厚朴 率性真纯
作者:吴辰旭
2012年08月15日 来源:甘肃日报
汉字书写,是一个人情操、学养、个性、气质的“心电图”,所谓字如其人,运用到哈建设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秦篆的长形体态,到汉隶变为扁形,是一个时代书艺的巨大变化,但哈建设以汉隶为基,却形成方正字态;且方笔入出,中锋运行,有别于汉隶的蚕头燕尾,这是建设“变体隶”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
汉文字俗称“方块字”,但这个“方块”却在历史漫长的衍变中,因结体和笔势的变化,时长时扁,而方正形态的字体,因为容易板,少有人采用,哈建设大胆用之,再配以方笔入出,正锋直遂,笔力遒劲厚朴,给人以堂堂正正,豪气干云,力发千钧之感。字里行间,透出汉隶的俊逸,魏碑的峭拔,唐楷的严正,宋元的意趣,非但消弭了人们对方正形态的审美定势,反而凸显了超凡脱俗,刚正不阿,抱朴守真的艺术魅力。
哈建设不仅在隶书上卓有建树,就是他的草书、行书、楷书,以致不多的篆书,都带有大气磅礴,痛快淋漓的艺术特点,其中,草书圆劲刚健,飞动流畅,一气呵成,自然朴率。横如门闩,直似钢杵,点若坠石,撇捺宛刀剑,转折挺中见秀,“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毫无做作之感,扭捏之态,率性真纯,一如其人。力,倘是书法艺术之魂,那么率真就是书法艺术之命。命是魂之依托,魂是命之外泄,因之,命之不存,魂安在哉!书法艺术离开率真而求其他,无异于缘木求鱼。这是哈建设书艺给我们的一点重要启示。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古典艺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文字的产生是世界文明获得重大进展的决定因素,而中国汉文字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独存于世的基础条件。汉字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以美的法则不断发展、丰富、与时俱进,从而以美的视觉心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毫无疑问,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人格化倾向有意无意地主宰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甚或一个人的发展取向。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趣,皆一个时代风习在书艺上的透射。哈建设书艺能取得今日之成就,是他的禀赋人格使然。他广涉百家,博采众长,临池不辍,取舍有度,从不随风俯仰。从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等中,求法度,从颜真卿、米芾、苏东坡、黄庭坚、岳飞等中求气势。隶属依然,从魏碑的名碑和二爨中求骨气,从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中求韵致。这样,在取法过程中,建设始终以骨格气韵的熔铸为核心,手摹心追,书家的个性禀赋便与书艺的美学向度内外相应,物我相彰,30多年如一日,执著坚守,终有所成。
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使书法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但全民持久不退的书法热,却因附丽于国学热的高涨而有增无减,不仅漫及朝野,且广及世界,汉字成为世界各国民众的装饰性时髦。这说明,书法艺术非但没有因为实用性的减退而受影响,反而增强了书法艺术本体性美感的影响力和魅力。
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物化,书法尤其如此。书法线条从象形到符号化的抽象过程,始终充满着人类情感和文化禀赋的浸润。因之,文字的书写性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技能,而与书写者个人的履历、学养、禀赋、趣味、文化素质等有直接的关系。正是明于此,哈建设在临池不废的同时,几乎利用一切闲余时间,披览古今名著,储养浩然之气,举凡诗词歌赋,楹联妙对,广为涉猎,且能即兴吟唱,酬答奉和,其诗句联语,亦大气奔放,与其书艺相得,锦上添花。
当然,哈建设的书艺并非达于至境,还须倍加努力,在求正、求气、求骨的同时,从结体的疏密、开合、奇正等,笔势的粗细、长短、方圆等,墨色的枯润、干湿、浓淡等中,适度参酌变化,会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