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九霄云 草根也风流
湖南常德群众文艺“百团大赛”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立耘
8月6日,夕阳下,湖南省常德市群众文艺“百团大赛”决赛进行到第二十八场。截至当天,已经有84支民间艺术团参加了角逐,参赛人员达到4万多人。
从3月份开始,历时近半年的“百团大赛”给常德人带来一道道丰盛的地方文化大餐。或许只是乡风浓郁的山歌民谣,又或是原生态的民俗展演,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浸透了感情和关切,唱醉了台下观众。
欢歌妙舞,展示深厚文化底蕴
常德市是有名的戏窝子,常德汉剧、澧州荆河戏、常德丝弦等均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民间演艺市场活跃,拥有近3000个非专业文艺团体,其中仅各类农村演艺团体就达2000多家,从业农民达10万人,并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文化特色。
桃源县九溪乡就是有名的“板龙灯之乡”,28个“草根”剧团常年活跃在民间。鼎城区草坪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管乐是其特色,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镇的农民剧团已由最初的两家发展到30多家,以演出为主业的农民演员达600多名。
民间艺术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积极健康的节目内容,吸引了大量农民加盟。他们农时耕作,闲时登台,自编自导自演,将国家政策法律知识、农村传统美德等融入节目,使群众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受到教育。
常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进能这样解读常德文化和常德精神:民族的迁徙与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沅澧流域地方文化的独特气质。常德文化概括起来有五种:德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水文化、和谐文化。与之相依存的,是五种精神,即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这些文化品质和精神特质在“百团大赛”中,被常德多姿多彩的民间曲艺表现得淋漓尽致。
草根舞台,演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百团大赛”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比赛方式:由老百姓自己演、演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演给老百姓自己看。比赛以开放式广场为舞台,以单个群众文艺团体40分钟以上节目集中会演为基本形式,采取乡、县、市三级分别组织、层层选送的方式,给民众一个充分展示才艺、自娱自乐的大舞台。
“百团大赛”,激发了普通群众投身文化的热情。比赛中,夫妻档、父子兵、亲友团齐登台的现象随处可见。鼎城区周家店镇皇家艺术团60岁的魏林甫一家便有8名成员参赛。魏先萍一家则是三代人齐登台。80岁的父亲与女婿同台演出《四季农耕乐》,魏先萍则和儿子表演自编自导的大鼓《改革30年颂》。魏家班一溜20来号人,站在台上气势十足。
“百团大赛”也激发了基层文艺工作者投身群众文化活动的激情。熊柯冰是鼎城区文化馆馆长,5月中旬下乡调查指导时,不慎摔伤,造成脚骨骨折。她强忍剧痛,走访了全区30多个乡镇,走进农家现场指导节目编排。
基层文艺工作者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服务农村,不断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外界流行艺术中吸收养分。桃源九溪乡创作的歌曲《九溪新貌》,唱的是新农村里的新气象;鼎城草坪镇创作的快板《农业保险好》,说的是新农民的新生活……
本次“百团大赛”创编节目达到2000多个,极大地丰富了本土的节目库。
传承创新,民间艺术再展新颜
“百团大赛”让老百姓欣赏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传统中品出了时代新韵。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早晨出门三声喊,黑哒回来喊三声,忧愁抛到九霄云……”70多岁的李育南一曲原生态的土家山歌让城里人惊为天籁。
老人是土家山歌的传承人,他带领石门县罗坪乡何家裕村艺术代表团辛苦奋战,顺利打入决赛,终于把土家山歌从罗坪大山唱到了城里的大舞台。不久,好消息从省城传来,石门县土家山歌已纳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民间艺人们还“旧瓶装新酒”,借助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将法治建设、廉政建设、善德文化等融入其间。鼎城区周家店镇娥公桥村村民陈友朋,由于拆迁补偿不如意,成了有名的上访户。他看了“百团大赛”里的“三句半”《学法维权》后,深受启发,当天就找到镇政府,签下“息访罢诉承诺书”。从此,他现身说法,成了法治义务宣传员。
鼎城区尧天坪镇金峰艺术团选送的常德丝弦《好人龙金香》,歌唱的是善德公民龙金香奉献爱心的事迹,倡导人们积德行善;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龙虎桥社区选送的小品《八月的阳光》,演绎的是资助困难服刑人员的故事,引导社会关爱弱势群体。
如今,无论大山深处,还是洞庭湖滨,精彩纷呈的“百团大赛”,让沅澧两岸歌潮涌,桃花源里舞蹁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