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所谓“三俗”文化
作者:范玉刚
2012年08月27日 学习时报
当下是媒体文化流行、景观文化盛行的时代, “文化消费”、“大众娱乐”等成了观察社会现状的主题词,“码洋”、“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成了评价文化业绩的量化指标。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在一定区域、范围、方式上有其合理性,某种程度上合乎时代潮流。但对流行文化越界导致的大众对其盲目屈从现象,则不能不回到文化价值和文化传播形态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能仅仅把“消费文化”理解为单一的娱乐性文化,多元文化相互竞争共存,既要弘扬主流文化,也要推动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发展,即使是大众文化也不能缺失经典文化底色,否则就是单向道上的狼奔豕突,缺少足够的经典文化滋润与积淀,只会把人引向单薄、浅显的娱乐化。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阂,以及主流话语自身说法与活法的脱节,导致一些普通民众对主流话语的声音大多不认同、不支持、不关心,所谓各玩各的,这为“三俗”文化的泛滥提供了市场空间。
文化如同空气、水和土壤,是人生存的一部分,不可能是“无菌的真空”,生态和谐的文化不可能完全杜绝“三俗”,只是“三俗”文化不能溢出界域,更不能成为大众文化市场上的榜样、标识,甚至占据主导文化地位。流俗是消费时代大众文艺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流俗不可怕,可怕的是流俗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从而挤占非流俗的艺术生存空间,甚至是流俗借“前卫”之名,行低俗之实。一些打着先锋旗号的情色文艺,充其量是招摇过市的欲望修辞;而一些打着“人性”旗号的作品凸显的不过是人的动物性。说到底,这都是扭曲市场的急功近利之作。缺失崇高的维度,使当下的文化丧失书写和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趋于犬儒化和人格矮化,而追逐一种时尚化、风格化和奇观化的审美幻象,使文化产品出现缺失人文底蕴的空洞化、沉溺于技巧创新的碎片化,从而游走于人的感官表象,使某些文化产品成为脱离人类性情的高科技杂耍。
在大众文化时代,雅俗共赏应成为文化生产的自觉追求,雅俗相互融通互动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和张力的过程,是在对文化本性和意蕴的感知中的领悟和生成。文化之“俗”在于通过受众之广润泽人心促进雅文化的创新和普及,文化之“雅”在于通过价值规范、制约俗文化以提升大众的素养和鉴赏力。大俗能大雅,通俗文化表达出普通民众的世俗趣味和普适性的价值诉求,它并非远离社会主流,而是在健康、自然、诙谐、趣味横生中享受娱乐,这和迎合市场、打擦边球、恶搞非同日而语。抵抗“三俗”之风,不能使低俗文化成为高雅文化学习的榜样,更不能使高雅文化的传播借助低俗文化的外衣,使高雅文化的表达成为低俗文化的依附和陪衬,以分得一杯娱乐化的残羹。这种扭曲市场的导向机制只能使文化变为娱乐性的消费文化,必然导致“恶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其结果不仅使高雅文化失语被市场边缘化,难以担当文化的正面价值导向,也因生存空间的边缘化而丧失自我拓展和自我增值的能力,愈发处于被“稗草”围攻的状态,使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失衡。市场对于文化的价值不在于文化作品要以自贬身价的方式迎合市场和大众,而在于提供传播通道和消费平台,让真正有质量、有品位、能滋养心灵的经典文化与娱乐性文化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选择。
首先,反对“三俗”文化,要为文化立魂,使主流文化有清晰明确的价值观和导向,这样反对“三俗”才有可持续性。通过祈向主流文化价值,以文化的方式,辅之以市场监管的手段,培养造就全民族既健康向上又和谐包容的审美心胸、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当前,时代的功利化使我们陷入了某种精神危机或心灵困境。某些文艺解构崇高、颠覆美感、戏谑人性、挑战人类美好情操和公序良俗,代之以粗鄙、丑陋的本能展示,背离了教人向善、给人以光明和精神愉悦的使命。当下,重申信仰,祈向境界,就是重申人不能沉湎于物欲,而应有超越物欲的精神追求、超越日常生活的形而上诉求。有人认为“三俗”之风和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有必然关联,这其实是误解。市场是有底线的,但当前的文化堕落毫无底线。破解“三俗”文化的症结,离不开源头——文化生产的自由与自律,给文化表达和表达方式创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文化生产有自己的规律和特性,其内核是表达的自由。自由的表达才能使当下的文化生产(文学、影视剧、艺术表演、卡通动漫、主题公园等)丰满圆润、有情感和审美的穿透力,而不是干瘪机械和缺乏灵韵的空洞化。只有以文化的方式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显现主流文化的尊严和格调,才能展示它的涵括力和影响力。给文化以尊严,给文化人以荣誉,反“三俗”才能触及根本。合理的维度建立起来,文化秩序就建立了,“三俗”文艺就会安于一隅,而不会引导潮流兴风作浪。对于文化产业不能狭隘地理解,文化唯有成为产品才能显现实实在在的力量,只有通过产业竞争占据市场制高点,文化的影响力才能焕发出来。
其次,反对“三俗”文化,要建立主流文化的引导机制,重构文化的尺度和展示国家的文化形象。充分发挥文化“国家队”的担当意识,增强主流文化的感召力,在各种文化力量的博弈中发挥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效应,形成向心力和引力。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是一次高水准艺术亮相,尽管高雅精彩纷呈,但它不能常规化、常态化,就使受益的普通大众很有限。主流文化要发挥引导力和影响力,必须俯下身段,走入民间、走入生活,走入大众的心理。国内市场的不健全、非均衡性和高票价,把大部分观众挡在门外,这为“三俗”文艺的泛滥提供了可能。文化的审美趣味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只有在文化生产源头抓好导向,才能矫正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同时应加强对草根文化的提升和引导,以质朴清新亲和的趣味性和本土化的审美方式赢得民心。如在陕北剪纸的艺术氤氲中,有着农妇的勤劳、喜悦、乐观向上的期待和对未来的憧憬,色彩明媚、温暖却不奢华;在民间的农民画和年画中,看到的是自然、清新和一种热烈的情怀,一种对生活的希望,尽管技法稚拙,但情趣清新可人。民间剧团同样充满人间的温情。现在民营院团在数量上超过国有院团,其影响和覆盖的人群很大,如何积极引导其面向市场和竞争,直接影响文艺演出的风气。抵制“三俗”之风,仅有民间力量不够,既要发挥“市场灵验”功能,也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更要尊重和认可大众的文化选择权。
再次,反对“三俗”文化,要建立强有力的文化批评机制。在网络时代,文化批评运作不当反而会为低俗、出位等现象推波助澜,所以文化批评更多地需要“扶正祛邪”,来引导大众消费。加强批评与奖励的评价体系建设,旨在通过批评与奖励完善文艺评价体系,在全社会树立“应当”的价值维度,为温软的文化注入崇高的强力。大众传媒除了娱乐大众,更应该在品位上引导和提升大众,不能吹捧低俗的东西。
最后,反对“三俗”文化,要倡导建构多渠道阅读机制。在视像流行的时代,既要感官“悦读”,也需心灵“阅读”。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典滋润,在追求感官娱乐“养眼”的同时,要倡导深度阅读来“养心”。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从小我母亲就让我看《战争与和平》,从此《战争与和平》就成为我品位的标准,我再也不能忍受那些垃圾了。”如果现在青少年接受“三俗”文化的影响,就很难进入经典的世界。而对待经典,俄罗斯人不会以戏谑的态度翻拍托尔斯泰的作品,英国人也不会戏说莎士比亚。一个民族只有尊重自己的祖先和文化,才能获得其他民族真正的尊重。“三俗”文艺的浅薄无聊,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历史的无知。克服“三俗”文艺,就要增加文艺的厚重感和审美韵味,既要明白世界也要明白自己。
文化需要大气、力透纸背,文化需要精致、赏心悦目。文化产品既要“大众化”抚慰其身心,也要以审美趣味的提升去“化大众”。没有高雅的文化产品引领市场,流俗的东西就会成为时尚。在喧嚣的大众文化时代,对文化经典要有敬畏之心、崇敬之意,真正做到文以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