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文化街区的名符其实
作者:秦 毅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6日 中国文化报
要挑文化街区的毛病,特别是在“文化”二字极速升值的当下,笔者极有可能被势利的目光洞穿为不合时宜者。不过,行走在众多雨后春笋般用钢筋水泥筑起的崭新的“明清一条街”上,或者被大秦、大汉、大唐商业街等严重挑战历史常识的仿古街雷倒,笔者必须吐槽:文化街区不应玩“起名艺术”和无创意的跟风,而应发掘并把握住自有的文化脉络。
与沾着“文化”就得志的仿古街一样,许多摩登味呛鼻的“文化街区”只不过是在“文化”的名号下贩卖任意一家小商品市场都能一网打尽的大陆货;或者大兴土木将世界N大奇迹统统浓缩在自家后院,也不论“斯芬克斯”守望着的池塘边“美人鱼”的造像是多么地毛糙着观者的心绪。无论是无根据的仿古,还是对洋文化、洋品牌的全盘移植、杂糅拼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缺乏对自身文化底蕴的保护和挖掘,并在赶时髦的流俗诱导下,以“割裂”和“拼接”为手段,拆真建假,弃贵逐贱,将原本固有的、独一无二的、厚重而传承着的文化扔在了噜噜作响的推土机的铲斗内,毫无怜惜地将真文化丢在了所谓的文化街区之外。
或许可以套用“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两个人天各一方,而是对面相见不相识”这句话,世上最没文化的文化街区,不是离琉璃厂、百老汇很远的街区,而是将真正属于自身的活的文化置之不顾甚至置于死地的街区。
过多的批评无益,笔者只想举出一个反例——“大华·1935”项目,“大华·1935”项目根植于西安大华纱厂这一迄今唯一保留完整的西安近代工业遗产。西安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由石凤翔创办,是西北地区建立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的民族机器纺织企业,在西北纺织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大华·1935”项目2011年6月开始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师崔愷的总体设计进行改造。该项目承袭珍贵的近代工业文明遗存,集合现代社会城市的综合功能。集文化、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这一时尚文化街区将于10月份全新亮相。
此文化街区与建必溯秦汉、美必攀欧美、贵必追迪拜的“高帅富”街区比起来,只能算是文化街区上的一个小字辈,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把近代纺织工业遗产这一特色文化重视起来,以旧面目示人。这种守旧式的味道恰如文化的清泉涓涓流淌,在将新与旧整合贯通之时,彰显了文化活着的生命,激活了该文化街区独特而深远的价值。
谈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历史无需遥追“先蚕娘娘”嫘祖,也不必搬来英国的珍妮纺纱机,需要的是把现有、现存的各种资源把握好、开发好。依托工业遗存,挖掘文化素材,在“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纺织工业博物馆,并构造集演艺、会展、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时尚街区,这便是“大华·1935项目”对文化活力及文化独特性的用心把握,而这恰恰是许多可被搬到任何地方落户的跟风街区所欠缺的。
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化街区,更期待名符其实的文化街区。没有文化、历史积淀的文化街区或许机缘巧合也能热闹片刻,但微风起处便能摧毁无根之木,风卷残云后一切回归寂静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没有真正的底蕴,没有孕育生机、灵感的深层养分,没有从历史深处涓涓而来的“旧”味,追求的时尚也只能是一时之尚而非时时之尚。这样的街区即便名字起得再时髦,文化水准也高不了,而唯有名符其实的历史街区才能在文化的深度中把时尚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