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文学与阅读
2012年09月07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记者 孙丽萍
短短140个字的微博,正在如何改变人们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又是否会成为传统文学的“终结者”?对此,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安忆、莫言和文学评论家陈思和等就此展开对话。
在不少文学评论者看来,微博推动了写作的大众化,同时也引发了阅读和写作日益碎片化的担忧。“微博虽然是一种工具,但我觉得工具有的时候是很重要的,它会改变实质。”王安忆说。从纸笔时代的传统写作、到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再到眼下“微博控”成为网络热词……王安忆感到,文学正在进入一个变革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旧的形式不断解体、新的形式不断产生。她认为,“互联网、微博等提供了(写作)速度的可能性,写得很快,然后就会变得粗糙……但现在还很难预料它将把大众写作引向何方。”
眼下,文化名人在微博上发言往往会引起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围观、关注,但四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却大多选择与微博保持距离。毕飞宇表示,自己至今没有使用手机。对此,莫言还坦率讲述了自己的微博经历:“去年我被人‘绑架’、开了个微博。开张几天就有数百万粉丝,最初让我有点沾沾自喜。但有人告诉我,那些都是‘僵尸粉’,真正关注你的人还是那百把个人。我自己写的微博,开了一年多写了几百条,现在都忘了。”事实上,莫言对微博的文学价值并不看好。“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但莫言也认为,写作的多样化、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类型的多样化、阅读类型的多样化,正在成为我们时代文学的鲜明特征。“就是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必要去改变。”
长期研究中国文学史的陈思和认为,网络文学和微博写作,标志着又一个文学阶段的到来。“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一个从盛到衰的过程。它的规律就是:从民间兴起,被少数人精致化,然后一定会被新的民间方式代替。”“包括网络文学、微博写作在内,当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兴起,最初一定是全民参与,而且是会粗制滥造的。但是最终会在这个民间创作的基础上产生出精彩光辉的、最好的、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化。”陈思和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