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生活最近的文学语言艺术
作者:郭严隶
2012年09月10日 文艺报
报告文学是离生活最近的文学体裁,这个感想,是在写《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时获得的。前年年底,我受命为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的灾后重建工作作记。如此将载入史册的大事件,使我的心在跟它结缘的一瞬间,庄严弥漫。这次写作的一个费脑筋之处,是选择呈现方式。有人建议用长篇小说的样式,因为这样相对容易些。文学作品的一个胜点,在于出新。自汶川地震爆发,有关灾后生死大救援和灾区重建的作品一时风起云涌,尤以报告文学居多。这时候,反映映秀镇重建的作品也已经有了厚厚几本,都是纪实文学体例,作为后来者,不另辟蹊径,是太大的冒险。
我最终用了纪实之法,完全是出于创作成败之外的考虑,是那所谓的生命中的柔软部分悄悄发挥的作用。那其实是非常朴素的,具有浓郁世俗气息的一种情怀,我只是想,能够让那些为映秀重生洒血流汗、殊死拼搏的人们,在书里留下真实姓名。
我想以自己的文字向他们致敬,为他们立碑。
对上苍赐予自己写作的能力充满感恩,觉得写作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文学显出神圣的意义,这些感悟都是这次劳动中的收获。
这其实便是对报告文学特质的赞美了。
报告文学,它能够把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意义的事物清晰而优美地告诉人们,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知道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或在身侧、或在远方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它能够满足人们认知、思想、情感等等方面的迫切需要,简单而有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通常,表达这个意思的语汇首先是“真实性”。人们肯定地说: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仅这两个字就几乎道尽了奥秘:真实,是美丽的生命。
关于这一点,有人会提到新闻作品,确实,这是真实性毫不逊色的一种文体,而且来得更迅捷、更一目了然。讨论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之间的异同,就说到了报告文学的另一大特质——文学性。
还有哪一个词语,能够像“文学”两个字,给予人心这样一种恬静和安宁呢?它们一出现,时空一下就蕴藉了,风和如风一样轻轻飘流的气息,都成为了音乐。这样的时刻,我会觉得,智慧、哲学、音乐,这些名称都可以安然归入文学之中,犹如一个跋涉毕生的人终于拥抱了自己的归宿。
而文学的灵魂,是思想、感情。
或者说,就是感情。
没有一种思想,是可以离开感情而进行的;没有一种缺乏感情的思考,可以称为思想。
这时相对而言,新闻作品的优势成为了自身的不足。惟其快,而不能深邃,而不能有情。
或许这就是报告文学得以生成的缘由了。当好奇心满足之后,人们的渴望开始延伸,想知道崭新的信息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事的发生?事件始末如何?它对于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将带给生活的变化如何?不管是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是跟自己无关的。那些喧响于街头巷尾、市井人家的议论,关切的是世界,更是自己。
有追溯者从物质基础角度,说报告文学之源在于报纸,这当然有充分的理由。由报纸、新闻开始密切地进入人们生活,成为具有深刻文化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新闻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得报告文学应运而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是对新闻的选择、完善和放大。
现实生活中,每有重大事件发生,都离不开报告文学。
对于善美,报告文学是歌颂者;对于丑恶,报告文学是批判者。
无论是讴歌,还是批判,都落到一个字上:爱。
大爱。
所以,报告文学是对世道人心的呼唤,是对于热切而执著的召唤的回答。
这召唤其实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它的源头是《史记》《春秋》,甚至是《诗经》。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颂·噫嘻》)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诗经·颂·丰年》)
耕耘播种、丰收祭祀,皆为远古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有叙述,有渲染,恰是报告文学。更有一篇《绵》,堪为报告文学雏形的典范,陈述公孙十世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到歧下,同姜女结婚,在歧下筑室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大修宗庙宫室,委任官吏,然后建立国家,消灭夷人,文王受命,一段艰辛曲折历史的全过程。
会有人不以为然,说这分明是诗嘛!不错。然而,哪一种艺术的根底不是诗呢?因为纵深处诗意的涌流,文字不仅仅是话语,而成为艺术。
这一方面说的仍旧是新闻作品与报告文学的不同,另一方面,响亮地宣布:报告文学是史诗。
是的,报告文学是史诗,用美学的方式,呈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而美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
更能有力阐释这个观点的,是光照文学史的《春秋》《史记》。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只这一个句子,就说尽了《春秋》纪实与文学两性兼具的情状。而且,可以知道,这是一部批判之书。
《史记》是亦歌亦哭的,歌则直贯霄汉,哭则大悲,哭亦是歌。
翻开文学史,诗文灿烂,若繁星满天,最夺目的两颗,我觉得是《春秋》和《史记》,就因为它们中有铁一样的真实,有海一样的深情。
不要用学术的腔调说《春秋》《史记》都是散文,草木与刃的区别,只在于是否有真气贯注。一部思想深刻、感情饱满、文辞坚实绚丽的报告文学,谁能说它不是散文?
哪一部好书不是散文?
现在,要说一说报告文学写作的关键了。其实,已经说过这个了。真气贯注是什么?就是爱意氤氲,大爱奔流。
必须有大写的人,而后有气贯长虹之作。举凡文学作品的质地,都是创作者人格的质地。报告文学尤其如此。没有金子般的人品、白云样的境界、顶天立地的气概,不可以论是非、辨荣辱、言成败。《春秋》是孔子生命的激振之声,《史记》是司马迁灵魂的宣言。
这个传统在近现代得到很好的发扬。作为世界第一部具有典籍意义及开端性的报告文学——《一八七一年公社史》,字里行间闪烁的,都是巴黎公社参与者利沙加勒心灵的颜色,这位具有崇高品格和献身精神的作家,用自己的血液泼洒成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之歌。
中国近现代报告文学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部开先河的杰出之作,让人看到的是一代文风的开创,更是纵横满纸的美德,他用心发现一位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大贡献的天才,并把他介绍给世界。
《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华夏大地报告文学力作迭出,蓬勃发展,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生机盎然的一枝,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这是文学的幸事,更是社会的幸事。一切新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报告文学表达的,是对于自身之外广大世界的关注,是对于进步和幸福的渴望。
关注是责任和担当的同义语,有了这两样,就走在了进步和幸福的大路上。
至此,大致从文学艺术角度,说完了报告文学“离生活最近”这层意思。
这些思考是反向求证,是为自己的觉悟寻找历史和文化的根基。其实,光是在创作实践里的。写映秀重生,必须走进这块特殊的土地,跟那里的人们同呼吸、共苦乐。走进这块特殊的土地,心灵便成为感动的田园,就想把所见所闻、所感所知的一切,真实地告诉远方、告诉后世。
惟真实的讲述里有诚挚和尊重。
由它们化成的感情,是艺术的根本,天地的根本。
我以写作为生,爱作纪实之文,这主要是为了创作源泉汩汩不绝。纪实作品,一个不能绕过的艰难是采访,要求创作者怀当事人之心走进现实真境,与火热的生活一起蒸腾,与时代的节拍一同心跳。这样,我的情就永是烈的、真的,我的血液就永是哗哗有声的。
我的文字,就永是闪着亮光,澎湃着激情的。
双脚坚实地站在当下之大地,我的眼睛,就看见了远远在前方屹立着的未来。
这就是报告文学的精彩,它把时代的画卷丰富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凝视者透过它欣赏明天。
爱作纪实之文,还因为,它所聚焦的,往往是生活中的高尚和美好,比如映秀灾后重建工作的奉献者们,这次艰苦卓绝的承担使他们的人生凛然走向大写,成为一首感天撼地的豪歌。这样的采访是学习,这样的书写是教育。这样的作品是明亮在大地上的太阳,对世道人心,切近地传送照耀和温暖。
严格说,《和春天一起来到映秀》是纪实散文,并非普遍理解中的报告文学,选用这个手法时,脑子里并没有《史记》这部大书作为参照,我心里想的只是,这样写可以更情真意切。
一本情真意切的书,才配得上为映秀重生无私奉献的人们所做的一切,才能够犹如星体,赢得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