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商业利益驱动带来的创作误区
作者:徐 健
2012年09月12日 文艺报
本着鼓励原创、奖励精品的原则,国家广电总局批准设立中国电视剧优秀原创年度剧本奖,每年拿出1000万,奖励10个优秀原创剧本和20个入围剧本。这项大奖是对编剧创作劳动的肯定,也是对电视剧剧本文学高度重视的一种体现。面对中国电视剧量多质少、创新遭遇瓶颈的现状,编剧如何出精品、创作如何“突围”的话题再一次引人关注——
2011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69部14942集,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而同一年全国影视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备案的就有1040部33877集。在日前北京市举行的2012年秋季首都电视节目推介会上,参展的200多家制作机构带来了430多部、约15000集电视剧,相当于去年一年的电视生产量。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创作数字背后,电视剧创作同质化倾向、创新动力不足成为电视剧从业者、专家、媒体热议的话题。受制于题材、类型的制约,多数创作者难以跳出既定的模式、概念,往往市场需要什么、观众喜好什么,就一窝蜂地跟风创作,直到将某一类题材、类型逼向死胡同,甚至出现同一个演员一年拍了三部剧情和人物关系一模一样的戏的现象。而谈及创作现状,编剧高满堂更是用“历史剧缺乏正气,年代剧缺乏神气,现当代剧缺乏地气,创新缺乏勇气,创作者缺乏志气”,5个“缺乏”直指当下电视剧问题所在。那么,怎样看待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如何在题材资源扎堆、创新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寻找创作“突围”的路径?9月1日至3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首届编剧讲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百余位一线编剧带着各自创作中的困惑和经验,以“电视剧创作的大众化方向和精品意识”为主题进行了交流。记者在会上看到了编剧们的创作焦虑,也听到了他们苦于找不到新立意、新题材的烦恼,更体会到了他们受制于市场、投资方、制片方的无奈。而如何为电视剧“提气”,一些业内资深编剧、演员的声音值得倾听。
历史剧:重构要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
编剧刘和平认为,历史真实和我们现代现实生活一样,我们从一些史料、资料中看到的历史真实,未必就是历史事实本身。史料记录下来的往往是历史当时生活的表象,而非它的本质,它往往是一堆历史的碎片。完全根据一部历史书、文字记载写剧本,它肯定不能写成戏,只能写成年鉴或者编年史。所以我们对历史必须要重构,但这种重构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基础上。正确的历史观就是作品的立意,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史,其次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体现出来的诸如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历史精神,弘扬主流文化。
演员唐国强认为,时下荧屏上一些历史剧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戏说”过多,而是走向了一个极端,“胡说”太多。故事设置背离历史常识、抹杀君臣关系、专注表现女人心计、表演上的商业化气息过浓等,这种创作态度,既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艺术,是把艺术创作当成挣钱的工具,最终受到“污染”的还是广大的电视观众。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不知道整个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只顾着看热闹,看创作者如何胡编乱造、卿卿我我、来回穿越。把现代爱情故事、人际关系穿插到历史剧叙事中。作为一种创作类型可以宽容,但是作为风格、模式进行推广却万万不可。历史剧创作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精神内涵的挖掘。
年代剧:不能肤浅地为了
制造矛盾而编造故事
高满堂认为,同质化的创作倾向引发了编剧们的集体焦虑,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靠编剧个人的创造,不能将自身创作资源的枯竭推到外在环境中去。天地很宽,题材很广,创作者理应大有作为。时下,受大环境、尤其是市场的影响,整个创作队伍非常浮躁,注重娱乐享受、感官刺激,这给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大挑战:一方面,要写生活中的现象、矛盾,但另一方面,艺术本身是真善美的,电视剧创作也要展现真善美,不能肤浅地为了制造矛盾而编造故事,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
编剧周振天认为,电视剧有广泛的观众,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人、浸染着人,这就需要电视剧编剧有道义和文化的担当。电视剧写作不能脱离文化的母体。尤其是年代剧中对战争、军人形象的表现,创作立场必须明确:我为谁打仗,我为什么要冲锋杀敌,为什么会敢于牺牲。这是创作中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电视剧创作质量需要提升,不能再让观众吃“垃圾食品”了,得吃一点精品佳品;要用观众最喜欢的方式来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气质。
现当代剧:新鲜两个字特别重要
编剧彭三源认为,2012年上半年,现当代电视剧的创作不是处于低谷,而是混乱,制造的比较粗糙,精品比较少。现当代题材并不等于“恋爱+婚姻+家庭伦理”,它的范围是广泛的。现在电视机前的中老年观众比较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埋怨电视剧,而是我们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让青少年喜爱的作品。赵宝刚的电视剧就主攻年轻人,而且赢得了不少年轻观众的追捧。他的成功一方面在于精工细作、认真打造的创作态度,另一方面在于创意,这是永远不败的前提。尤其是现当代题材,新鲜两个字特别重要。年轻编剧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对于题材的直觉判断,要有新闻般的敏感去做电视剧。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下这么多的戏在跟风、重复,偏离生活,是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播出平台的极大浪费。
编剧姜伟认为,时下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规模大、产能多,但是面临的问题也繁多。我们现在一窝蜂地写生活剧,包括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偶像言情等,一直在这些有限的题材范围内转,创作模式趋同,没有找到更加新颖的表现类型。电视剧《心术》的成功带来的启示值得思考,编剧要善于从细微处找不同,抓住细节开掘可以创造新的感人的内容。
最大问题:商业利益制约编剧创作
刘和平认为,编剧第一天职是文学,第一本职是原创。原创的生命力是最强的,大众化方向首先要解决开发并尊重文学原创。时下,很多影视公司囤积大量网络小说,改编时发现并不能用于拍摄电视剧。认准原创一定是适宜于拍摄电视剧的原创。剧本资源稀缺时不要慌不择路。现在编剧能写出精品的很少,能写出精品的编剧又受到其他各种因素制约;同时,作者本身不会苦心孤诣地做精品,许多制作公司并没有从根本上鼓励原创。文学原创要加大力度鼓励、尊重、狠抓、扶持,这是繁荣电视剧的根本。此外,应该注意到从下游找上游成为普遍现象,下游简单到就是收视率和广告招商,然后找到编剧让他们照这样写。下游决定上游,商业制约创作,这是当前电视剧创作最大的问题。高满堂认为,面对市场对创作的制约,有追求的编剧还是应该在提高作家修养、增强作品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讲究故事特性、娱乐不可过度上多下功夫,有所作为。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是我国首个电视剧编剧业内组织。据悉,该会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每年组织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讲坛活动,以期推动中国电视剧创作常规化、理论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