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开新:探寻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之路
2012年11月0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记者 杨晓华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哲学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状况?如何梳理和认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思想历程,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复杂格局中,定位自己的发展路径?日前,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的重要活动之世界华人哲学家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各地的40多位著名华人哲学家、思想家共聚一堂,就以上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哲学的当代挑战
在新旧交替之际,每一个积极寻求发展道路和思想转化的民族都存在路径选择上的文化焦虑。冯友兰先生曾经撷取周易中的词汇,将这种处境概括为“旧邦新命”。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冯友兰先生的提法可以转换为“新命旧邦”这样一个主题,强调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探求更好的思想境界。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认为,当代世界可能面临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向第二次“启蒙”的后现代社会转型。启蒙运动以来,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不断引发巨大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混乱,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已经成为片面的“工具理性”,启蒙运动所提倡的“个性解放”,已经成为宰制他人的工具和放纵私欲的借口。面对这种历史状况,人们在努力反思和探寻新的发展的可能性。这对于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时代主题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地坤看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可以分为3个历史时期,即:明末清初,中国人开始接触以逻辑为核心的理性思维;清末民初,比较注重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理论的传播;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中西哲学走向融合,中国哲学走向独立创造,其最为辉煌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为新中国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沈青松从梳理中华现代性的哲学基础建设的路径出发,认为中国哲学探索经历了“习取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性”“中国哲学复兴”“中西融合体系的形成”3个阶段,并在当代条件下面临着全球化和后现代化的挑战。
中西经典的现代诠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两个思潮,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即在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另外一个是“国学热”。这两种思潮同时勃兴,表明人们希冀在东西方双重文化资源的张力中,更深刻地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可能。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林毓生认为,发现中国人对圣王与圣人有很深的崇拜,并以一整套的礼仪观念进行发展与巩固。即使在一次次对“圣王”的追寻失败后,儒家仍然坚信“内向超越”,希望通过教育实现人性的提升,从而“致君于尧舜”。这种思想使得儒家难以在现实中寻求济世杠杆,从而陷入乌托邦的反复追求之中。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对《易经》中卦象爻辞的象征意义进行了现代的考解。他认为,透过易经的文本,我们可以体会到3000多年前,先民在大地上遭遇的困难处境和艰辛生活,这种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克服万难的能动力,从而转祸为福,逢凶化吉,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
清华大学教授陈来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意识着眼点在于国家、政府、权威的必要性,和霍布斯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公理性判断较为接近。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甘阳认为应重新从中国哲学的理路本身中理解中国哲学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卓新平认为,在当今世界文化语境中,中华文明,仍然会在自我坚守和坚持开放的张力之中,凝聚共识经受挑战。
北大哲学系教授赵敦华认为,无论是彼得拉克对古罗马修辞学传统的恢复,还是洛伦佐·瓦拉对经院文风的批判,还是爱拉斯谟对经院哲学的颠覆,新兴古典学都在传统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学和人文学的源头活水。这一事实表明,经典和古典学为新文本提供思想材料,每一时代的新作在经典传承中灌注生机和活力。
努力探究理论和实践的联结
哲学不能代替实践,但是哲学可以努力探究理论和实践的联结。山东大学教授谢文郁探讨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和实践机理,认为儒家把社会情感的诚、孝、信、尊等,作为连接人际关系的基本纽带,用修身养性为培养社会精英的主要途径,以广泛深入的礼教机制约束全体社会成员,以科举制构筑政治领袖的产生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强调社会责任,影响深远的责任政治的仁政社会。
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蒋韬把以赛亚·柏林和庄子的自由思想进行了对比,他用以赛亚·柏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思想审视庄子的自由哲学,发现庄子对两种自由的表述都极为精辟,其消极自由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化”“游”“忘”都表现出庄子对消极自由的向往,但是这种过分集中在精神自由方面,没有发展出一套探讨政治社会生活的政治术语,没有触及现实中的国家权力的重新建构。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提出,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融合于人的现实能力。在成就世界与成就人自身的过程中,实践智慧连接了对世界的解释和对世界的变革,展示了价值关怀与理性追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