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的春节
作者:姚伟钧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光明日报
古代的春节为立春之节,早在远古时期,便传承着以立春日前后为时间坐标,以春耕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首节,在传统社会里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春天对于中国先民来说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所以在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汉唐时期是由立春节庆向现代春节大年节转化的过渡时期,它表现为两个演进过程:其一为节庆日期由以立春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此后历代相沿。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所以古人将此称为元旦。辛亥革命以后,使用公元纪年,但由于农历合乎农时,便于民生,因此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旧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其二为单一形态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的新年节庆。由此在中国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吉祥为目的的春节饮食习俗,主要表现就是饮椒柏酒、屠苏酒、桃汤、吃五辛盘、胶牙饧等,五辛盘是后世春盘、春饼的雏形。
在中国春节流行的食俗中,最有代表性的节令食品要数年糕,“糕”谐音“高”,过年吃年糕恐怕主要是为了讨个口彩,意取“年年高”。正如清末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所说:“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意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食年糕习俗不尽相同,品种也多种多样。北方年糕多以黄米年糕、黍米年糕为主,南方年糕以糯米年糕为主。南方年糕又分广式和苏式两大风味。
中国春节饮食活动的高潮是吃“团圆饭”。羁旅他乡的游子再忙也要赶回家吃顿年饭。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吃年饭的,家人也要为他们留一席位,以示团圆。筵宴菜肴的内容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如江汉平原地区,除夕年夜饭必有一道全鱼,谓之“年鱼”,意取“年年有余”。年鱼一般是不吃的,虽然个别地方可以吃鱼肉,但却保留鱼头、鱼尾,谓之“有头有尾”,喻意来年做事有始有终。圆子菜在许多地方的年宴上是少不了的,因“圆子”正好合“团圆”之意,所以,鱼圆、肉圆或藕圆等便成了宴席上的必备菜。总之,年宴上一般要有一至两道包含吉祥寓意的菜肴。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新年与旧年相交,此时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亦象征生活富裕。
按上海、武汉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旧时习俗,年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便要喝一杯“元宝茶”,茶中除了要放一些上等的茶叶以外,还要放上两枚清香爽口、涩中带甜的青橄榄。此日的早点,大多是两只加有红糖的“水铺蛋”,以寓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据不完全统计,亚洲地区约有8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凝结着全球华人的伦理情感,虽然各地的环境与物产不同,味道不同,但其过年的形式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