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25日 来源:求是网 作者:曾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到2014年底,全球网民数量近30亿,这个数字占到全球总人口数的40%;其中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85.8%;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民数量还会不断地增多。而由网民创造、常用于网上交流、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新型语言——网络语言正在风行全球。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更是网络时代的特别产物。
最近十年在我国,网络词语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热有增无减。每年热闹非凡的网络流行语评选,让“山寨”、“雷人”、“粉丝”、“吐槽”、“给力”、“PK”、“土豪”、“晒工资”、“hold住”、“你懂的”、“女汉子”、“萌萌哒”等网络热词“跳”出了网络,频频在广播电视、书报刊里亮相,有时还在学生作文和公文中“现身”;还有一些网络热词被收入权威的字典和词典,成为规范词语。许多网民都喜欢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网络词语;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也使用网络词语,如“蛮拼的”、“点赞”等。
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出现以来,人们对它一直是褒贬不一、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时代性、高效性、简约性、新奇性等特征,而且具有轻松活泼、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等特点,能为传统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并给传统语言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但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不规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会造成语言应用危机;应该限制它对语言规范的进一步“入侵”,甚至应该全面禁止它的使用。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语言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如“粉丝”、“给力”、“点赞”、“蛮拼的”等网络词语就深受国人喜爱和认可。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语言也不例外。无庸讳言,—些格调不高、相当粗鄙的网络词语,如“屌丝”、“装逼”、“蛋疼”等在网上网下甚为流行;还有一些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缺乏文化内涵和令人费解的网络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常被一些网民使用。这些词语不但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语言教学造成不利影响;这无疑成了网络语言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以及某些人批评网络语言的理由。
就网络语言本身而言,对丰富我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一方面要提升大众的语言规范意识,引导网络语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应该采取一种既宽容又审慎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而追求交际效果的最大化永远是语言发展的原初动力;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其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优秀且常用的网络词语就会进入当代语言体系。网络语言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不足,使之发挥出了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终究逃不出适者生存的定律。网络用语如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和专家筛选,约定俗成后就可以为社会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
值得肯定的是,网络语言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语言文化,更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这种创新精神正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强大力量,也是网络语言存在的真正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时代的特别产物,其研究已经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增长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兴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应运而生。这门学科是由我国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在2000年发表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提出一门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学科,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更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出众的才智。网络语言学的诞生,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里程。2003年,西班牙语言学家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教授出版了全球首部专著《网络语言学:网络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并从学理上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2011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出版了全球首本教材《网络语言学:学生指南》,并对网络语言学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了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目前,网络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已经从语言学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不过,网络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