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博
2015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08年1月,我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与瑞典皇家工学院(KTH)开始互派交换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为两校学生交流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借助该平台,我也来到这所瑞典最大、最古老的公立理工类高等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换学习。
半年的时光,在人生的长河里不过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这其中,我经历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回想起这半年,感觉这中间的每一件事,都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尽管人生地不熟,但是幸好有一群中国小伙伴在身边。开始时,我们对陌生的环境不太习惯,总纠结着瑞典的高物价、奇葩的饮食、离学校那遥远的路程;后来,又开始愁苦于渐渐变长的头发,拜托室友帮忙谨慎点剪头。但慢慢地,我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包点饺子,做点腊八粥,在异国他乡品味自己做出的家乡味道。
当然来到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教学质量即便在欧洲都负有盛名。我在这里选的都是硕士生的课程,老师讲解很有启发性,我也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以前未学到的知识。临近开学时,我兴奋而不安地看着课表,在学校寻找每个上课的教室。后来逐渐熟悉了这里,我穿梭在图书馆和讨论室,大家自习、做项目、讨论问题。尽管总是纠结于麻烦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但我知道我会学到更多。到最后,我习惯了瑞典人尾音上扬的英语,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很踏实地融入其中,只是偶尔下课刷了下人人微博,才发现国内的大家都已经安然入睡。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期末考试时间一般是5个小时,听瑞典同学说,这是为了防止你有因时间紧迫而不能全部完成考卷的借口。考试题目大都是主观题,灵活性较强,教授在评卷时主要考察你的想法,我的一位同学便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地写满了21页A4答题纸。
在闲暇时间,同学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型聚会,我们也很乐意邀请外国友人品尝中国美食。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些目前在瑞典皇家工学院读书的大工学长、学姐们。在异国他乡与他们共聚一堂,说的是曾经的凌工路故事,不变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当然,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自己有幸参加了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众所周知,瑞典是诺贝尔的故乡,而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科学最高水平,能在这里听一次演讲绝对是三生有幸。尽管对大师们的理论还不甚明白,但毕竟大师风华绝代、卓尔不凡,单是这氛围就足够让我感到激动不已。
曾有人说过,北欧是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起初我一直疑惑天堂的模样,当我来到这里,我看到的是瑞典人用发自内心的快乐诠释着幸福的定义。所有服务人员都带着不卑不亢的微笑,每个与你交谈的人都那么平易近人。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在瑞典任何一条斑马线过马路,汽车永远是早早地停在那里让你先行。
这半年的时光着实匆匆,尚未好好留恋便说出再见,套用一句歌词,有些地方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