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题匾争议暴露文化传承软肋
作者:慕朵生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化领域“追明星、捧大腕”的媚俗化现象,准确而及时地暴露了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诸多软肋,也为全社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敲响了警钟。
想必时下不会有人怀疑,为中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莫言先生,是中国重量级人物之一。然而,他在北京孔庙从左至右书写、题名高过正文的“乾隆石经”四字匾额,却因好事者将其照片上传微博后,引发网民和媒体围观,甚至招致不少的批评和指责。
笔者认为,板子不能全打在莫言身上。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声名日隆,北京孔庙管理方主要是想通过莫言的“名人效应”,来提高庙宇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效益。只不过,虽是好心好意,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变成一个笑柄,这暴露了庙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精深。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庙方竟然还为莫言题写的匾额雕刻了祥龙图案,与大成殿清代九位帝王所题匾额上的图案类似。虽然时过境迁,但于孔庙而言,还是宜保持传统为是,就像文物既要“修旧如旧”,也要“建新如旧”一样。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据笔者意见,至少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文化悲喜剧”:首先,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一轮轮“激烈反传统”的思想文化甚至是社会运动。那些一直被国人视为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常识的传统,早已七零八落甚至是“游魂无归”,传统变得陌生而疏离,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国人生命、生活、生存的精神家园。
其次,虽然近年来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着力推动中华文化复兴,但一则尚需假以更多时日,因为“修补花瓶要比打碎花瓶困难”;二则当下复兴中华文化过程中,亦是泥沙俱下,出现不少商业化、功利化甚至是媚俗化、庸俗化的现象。诸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政府工程,“修旧如新、以新代旧”的文物改造,“儒学会所班”“天价国学班”的商业操作,以及学界放弃“汉话汉说”转而“以西学解释中国”的学术现象等层出不穷。所有这些,与其说是在复兴中国文化传统,毋宁说是在伤害本已伤痕累累的中华文化。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传承现象同样值得警惕。比如,肆意将高雅优美的传统解释为“心灵鸡汤”,单纯强调《三字经》、《弟子规》的文化作用,以及动辄举办大规模“为父母洗脚尽孝”活动,要么误解传统,要么肤浅幼稚,要么偏执极端,都没有把握传统文化的神髓,是一种文化的虚热。
而这些其实都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和自觉性沉沦的一个缩影和表征,是一种文化领域“追明星、捧大腕”的媚俗化现象。它准确而及时地暴露了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诸多软肋,也为全社会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复兴敲响了警钟。
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华文化神圣殿堂的孔庙,在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进一步改进孔庙管理和使用机制,可充分考虑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改变由文物等政府职能部门单一管理和使用孔庙的做法,形成修缮费用等各种开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各界赞助为辅,文化活动由儒家学者及社会贤达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统筹安排,日常管理由熟悉文物保护和儒家文化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的孔庙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也许能更好地温习礼乐,传承经典,培养人才,教化天下。
(作者:旅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