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关公”
作者:邢福义
2015年06月22日 来源:光明日报
“姓氏+公”,表敬称谓,古人常用。大都用于第三人称;有时用于第二人称,接近于“您”。够格称为“×公”者,为数不多,并非固定指称某个人。然而,有个独特的实例,就是在中国,只要提到“关公”,大家一般都会知道,是指关云长,即关羽。《三国演义》里,“关公”共出现521次。曹操,那个时代最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被称为“曹公”却只有30次。至于其他人物,比如刘备,被称为“刘公”,只有3次;董卓,被称为“董公”,只有2次;丁管、陶谦、袁绍、袁术等,被称为“丁公”“陶公”“袁公”等,都只各有1次。要知道,正史《三国志》中,即使在《蜀书》里,可以多次见到曹操被称为“曹公”,却未见到关羽被称为“关公”。
《三国演义》里,“关公”不仅使用频率特高,而且是第一个出现的“×公”。例如:“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关公曰:‘卢中郎已被逮,别人领兵,我等去无所依,不如且回涿郡。’”这两例,见于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当时关羽很年轻,未有冒尖表现,却已获得了“公”的尊称。再看这个例子:“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第二回)这里,关羽称“关公”,刘备和张飞没能得到这个荣誉。桃园结义的时候,“刘、关、张”各多少岁?据《三国演义》的交代,刘备是28岁。那么,二弟关羽可能是25岁上下。但是,上网查看史家的论述,可以见到这么个说法:“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时的年龄分别是关羽25岁,刘备24岁,张飞20岁,大哥应是关羽而非刘备,三国演义之说乃是对史书中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的想象与附会,不足为信。”是否如此,尚需做更深入的研究。然而,无论如何,关羽这个站立刘备身后的青年马弓手,被破格称“公”,是独一无二的。演义的作者穿越了时空,把社会大众的共识性认可注入这个人物,使之一开始便“圣”化了。
关羽成为“武圣”,应是讲故事讲出来的。而流传面极大的《三国演义》,应是把“关公”托上神坛的巨手。笔者认为,这部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这就是:雄表;神勇;重义。“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所描写的关公之雄表。至于神勇,演义中有声有色的描写甚多。温酒斩华雄,闪电般砍杀颜良、文丑、蔡阳,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刮骨疗毒,谈笑自若,单刀赴会,无所畏惧,其英雄气派同样成了大众之美谈。这里,着重聊聊重义。
《三国演义》对关羽品格的描写,主要是围绕着“义”字来展开的。比如,第二十五回屯土山上张辽劝降关羽,关公怒曰:“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张辽大笑曰:“兄此言岂不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这句话里用了“忠义”。这句话可以说成“吾仗义而死”,不能说成“吾仗忠而死”,可见表意重点在“义”。后来,在张辽劝说下,关羽提出三点要求:“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张辽回报曹操,并说关羽表示,一定在作出贡献之后才离开。操曰:“云长义士,必不失信。”这句话里,跟“信”相对应,凸显了“义”,“义”与“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于有“义”,因而必有“信”。再后来,关羽用一系列的行为表明了他的“忠义”和“信义”。比方说,曹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做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再比方说,曹操送关羽赤兔马,关羽异乎寻常地高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终于知道刘备去向,于是出现了千里走单骑的一串故事。关羽写书一封,辞谢曹操。书中写道:“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于是将侯印悬于堂上,将所受金银全部封置库中,然后请二夫人上车,跨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护送车仗,径出北门。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路上安歇馆驿,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让人安排关羽同二嫂共处一室,关羽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关羽同刘备会面之后,驰骋沙场,进而独当一面,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业,不必一一赘说。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被杀时58岁。其中写道:“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在其生命终结的时候,还是用了一个“义”字。
关羽聚“雄表、神勇、重义”于一身,而跟关羽形成鲜明对比的,应是吕布。光看“雄表、神勇”,关羽不一定能排名第一。吕布是公认的美男子,器宇轩昂,身材高大,民间传说身高一丈。至于勇猛,关羽似乎打不赢吕布。若是单挑,关羽恐怕只能全身而退。然而关羽重义,吕布却是“见利忘义”之小人。正如曹操对刘备所说:“布乃无义之辈!”(第十六回)因此,吕布为人所不齿。赤兔马,先属吕布,后归关羽。吕布被杀,赤兔马没有反应;关羽被杀,赤兔马绝食而死。《三国演义》用拟人笔法渲染赤兔马,加强了关羽一生义无反顾的魅力。
那么,关羽有没有缺点?自然有。他只是个人造的“神”,实际上还是个人。凡人,都有缺点。《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羽刚而自矜。”他过于高傲,有虚荣心。《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到几处具体描述。比如,马超降刘,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马超武艺高强,便要入川跟马超比试比试。诸葛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他好话,他才高兴,并且让部下传看诸葛之信。又如,刘备评五虎将,将黄忠列入,关羽甚为恼火,说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未免心胸狭小。然而,这类缺点,跟“义”无关,反而能表明他直来直去的性子。好些时候,他是有自知之明的。比如,张辽武艺如何?他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有的时候,他还能自我检讨。比如,当过马超部将、后来归降曹操的庞德,让士兵舁榇挑战,放言击败关羽,摧毁其声望,关羽大怒:“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庞德竖子,何敢来藐视吾耶!”等到二人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之后,关羽回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可见,《三国演义》在大力神化关羽的同时,也不掩饰关羽作为人的通常性——喜怒哀乐的一面。
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把关羽称为《三国演义》中“三绝”之“义绝”。另外“二绝”为: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字当头,说一是一,这是关羽的最大优点。哪怕是对曹操,也是如此。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华容道上,原本可以捕杀曹操,但立下了军令状的关羽,还是调转马头,把曹操放走了。为什么?当年,千里走单骑之前,在给曹操的辞谢书中,他曾写道:“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他看重一言九鼎的分量,他放走曹操是实践诺言。在一般群众心底里,这也是可贵的“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什么年代,人们都需要榜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与小人之主要分别,在于秉性重义,不屑于醉心谋取私利。换句话说,是发自内心地守范于超物质的道德价值,而不是时时处处只想到有利可图。古人经常强调这一点。“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以义取人,以道自任”(韩愈《送石处士序》);“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苏轼《利者义之和论》)。诸如此类的名言,不胜枚举。用这些理念来审视关羽,应该说,在讲述古代优秀传统的时候,他是可以成为榜样的历史人物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