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文化寻踪
作者:马德州
2015年08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
置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原之上,眼前是苍莽的北国风光,沟壑纵横,山峁迭起,像海浪一样涌向天际,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就是面前的这片黄土孕育着华夏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前不久,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省文联联合主办的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活动,就将焦点放在这些独具风格的民居之上,旨在寻找窑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窑洞是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诗经》曾云:“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经过千年的演化,窑洞已经成为人类穴居文明的居住典范,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而此次考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既得益于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又得益于高原干燥的气候,它和周围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地契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人们的居所,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衍生出很多与此相关的民俗,比如独具风格的剪纸便是用来装饰窑洞的。其中,米脂县杨家沟村的马氏庄园可以说是窑洞建筑中的佼佼者。它是全国最大的“窑洞庄园”,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的窑洞式四合院遍布村落。其中被命名为“新院”的四合院建筑,是其中最富艺术性的代表。这座院落的主人曾早年留学海外,后归居于此,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与窑洞文化巧妙融合。
如今,窑洞文化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是窑洞的“空巢化”,窑洞空置、损坏的现象严重;一方面是窑洞类型不断消失。在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我们看到了现存的唯一一座完整的束条拱屋顶柳把庵式窑洞,而这一样式原本普遍存在。
可以说,困境既源于窑洞自身的缺点,如采光性较差;也源于人们认识观念的错误,认为窑洞代表着落后,应被摒弃。面对窑洞文化遗产,如何将保护和创新结合,成为关键。政府、专家以及各方面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探索。咸阳市永寿县的黄土地窑洞生态庄园就是一个代表,它运用现代科技将窑洞打造成宜居的空间,让人们看到了窑洞文化传承的希望与可能。
面对正在消失的窑洞村落,寻求保护和传承之路势在必行,我们应记住失落的“乡愁”,接续传统民居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