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能走多远?
2015年09月26日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记者 吴波
“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
随着《三体》获得“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虽然如同刘慈欣所说的那样——“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但值得安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作家可以分为“新生代”和“后新生代”:“新生代”大概是指从1990年到现在,以《科幻世界》这本杂志为主要活跃场所,涌现出来的一批作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星河、杨平、苏学军、凌晨、赵海虹、刘维佳、柳文扬、王晋康、何夕、潘海天、刘慈欣、韩松等;“后新生代”指的是陈楸帆、宝树、江波等一批出生于1980年以后、自幼就有着科幻文学阅读经验的年轻科幻作家群体。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一书多方面展现了“后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实力:包括张冉的《大饥之年》、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平宗奇的《智能型人生》等。比如《大饥之年》在设定历史的背景下展开了一场科幻大片般紧张刺激的真菌消灭行动,《人人都爱查尔斯》讨论了科学技术提供脑波传递技术的可能性,而《智能型人生》对人的意识可以瞬间传输、躯体租借所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探讨。
这些“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多元化的风格、开阔的视野,不仅为科幻文学增加了厚重感,也为中国的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一枚中国科幻的醒目足印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包含13篇的中短篇作品。关于为何选择中短篇小说,姚海军言,“中短篇创作受浮躁风气的影响最小,其中既不乏成熟作家力作,又有新生力量的展现,代表着中国科幻当下最本原的风貌。”而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并不刻意地在小说发表平台间寻找平衡,而是优先考虑小说文本,严格精选2014年度最佳科幻作品。
银河奖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荣誉奖项,其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刚刚结束的第26届银河奖的颁奖结果也再次证明了本书编选作品的精准眼光,最佳中篇奖张冉的《大饥之年》、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最佳短篇奖吴岩的《打印一个新地球》、桂公梓的《金陵十二区》、陈梓钧的《卡文迪许陷阱》,以及最佳新人奖索何夫的《风暴之心》均收录其中。可以说,这本《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是中国科幻发展史上的一枚醒目足印。
每年选编一本
全新的中国科幻小说集
《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是由《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2014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作为科幻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姚海军曾主编科幻图书二百余种,成功品牌包括“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和“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等。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都有出版科幻文学作品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已经先后出版过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等老一辈科幻人的诸多作品。记者获悉,自今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每年选编一本全新的中国科幻小说年度选集,由姚海军主编,以期对中国科幻创作每一年度的整体风貌做一次客观的勾绘和梳理。
对话刘慈欣:
现在中国没有专业的科幻作家
广州日报:从您个人角度而言,获雨果奖会给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效应?
刘慈欣:雨果奖最大的作用就是彰显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存在感。它最明显的效应就是会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向英语世界的输出。至于你说到的对国内本土科幻文学的推动,我个人认为它的推动力量比较有限,但它肯定有推动力,比如它会让媒体的注意力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到科幻文学上来。同时,它也可能让政府文化部门、出版部门注意到科幻文学,甚至由此产生一些对科幻文学有利的政策等。但是,中国的科幻文学长期以来都是很薄弱、很低迷的基础。我不认为凭着一部作品获得一个国际大奖就能有什么根本的改变。我觉得还是要一步一步地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广州日报:今年的银河奖最佳长篇是空缺的。而您从事创作35年,前20年基本上都是在创作中短篇小说,为什么?
刘慈欣:我以前也写长篇,但发现长篇市场发表比较困难,才转向中短篇。科幻短篇较于长篇,有难有易,容易的地方就是对某些科幻类型来说是创意密集型的文学,需要很多创意。一个长篇要有很多创意才能支撑起来,而一个短篇只需要一个创意就可以支撑。
广州日报:科幻文学长篇的创作难度在哪里?
刘慈欣: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已经设定好的,而科幻文学却是作者自己想象的世界。如果描述宏大的想象世界,短篇就比较困难。所以,短篇跨越到长篇,最大的难处是长篇的创意更密集一些。再就是长篇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需要的资料、各方面的信息更多一些。
对一般的科幻作者而言,从短篇跨越到长篇的障碍不在于写作本身,而是在于出版,长篇可能出版,作者才可能写。现在中国没有专业的科幻作家,都是业余的。据我所知,科幻作者是学历最高的作家群体,他们的工作都是很忙的,抽出时间写长篇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从短中篇跨越到长篇最大的障碍是在写作之外的现实问题。
广州日报:《三体》马上就要改编成电影了,您对于科幻改编成影视和动漫作品有什么期待?
刘慈欣:目前中国的科幻改编权市场是非常活跃的,中国的科幻电影把目光投向现有文学作品,某种程度来说是迫不得已的。美国的科幻电影大部分是原创的,改编剧本只占五分之一左右。这五分之一左右真正成功改编的剧本是集中在短篇小说上。长篇改编成功的很少见,失败的例子经常见,像《沙丘》、《安德的游戏》都是失败的。
国内为什么把目光投向科幻作品呢?道理很简单,就是现在影视行业科幻的原创能力十分薄弱,真正的科幻编剧是很少的,这个编剧群体也没有成长起来。其实真正的科幻电影更适合原创,而不适合从小说改编。如果中国的科幻电影想真正发展,这种状况一定得改变,一定得培养出一定数量的科幻编剧队伍。
精彩阅读
《大饥之年》:原载于《科幻世界》2014年8月刊。闭锁的潘多拉之盒缓缓开启,被封印三百年的微小恶魔重临人间。地狱降临的前夜,行走在世界各地的黑衣男子,究竟是末日四骑士中的瘟疫使者,还是只是个陷入偏执的疯子。当所有脊椎生物都渴求着肉食,人竞相食或许将成为这颗星球的唯一道德。在知道死期将近时,人的行为将变得难以预料;那末日将至时,文明又会是什么样子?时间开始了。
《人人都爱查尔斯》:超级巨星查尔斯开放个人直播,让数百万人与自己感觉相连,体验明星生活。他自以为自己是众生的导师,标榜着自由与自我。却没想到,在关闭直播的几天后,查尔斯便不再是查尔斯了,甚至在最后,每个人都是查尔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