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看传统
作者:浦家齐
一个民族的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这个说法,并不是主张传统的神圣性,而是说我们不能无视传统的存在。毫无疑问,任何民族的传统中都有优秀的成分,也有腐朽的成分。优秀的民族传统是支撑这个民族继续前进的基石,而腐朽的传统则是这个民族前进的包袱。
由于旧中国的落后,我们曾经以为我们的建设和其他事业都是在一片空地上进行的。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作为一个民族所背负的厚重的传统,我们的建设只能在传统的地基上进行,我们绕不过那些传统中的糟粕成分,也无法用一道法令把它废除。这不像在电脑上删除了一个文件,它就永远无法恢复;也不像老师上课擦黑板,后来所写的文字可以与被擦去的文字全然无关。列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这是基于他在革命胜利后面临的诸多困难,而对那些无视历史、幻想一蹴而就的论点所作的批评。我们是在一块已经雕满了花纹的木板上进行修改,却无法把原先那些雕刻刨平之后重新起步。
一个民族走过的任何一段路程,都会在以后的行进中留下烙印;不同民族传统的差异,必将导致现实社会运行模式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想得简单。古时候,曾经有为了强制推行基督教而发动的十字军东征。现代也有人以为在外国成功的经验,只要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用,也一定会是成功的。如果不成功,便怪罪于搬得还不够彻底。片面地强调国情,会阻碍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但是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国外的文化(主要是指其中优秀的成分)往往不是拿到中国就可以用的,“拿来主义”在许多时候并不能简单化地施行。水土不服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哲学家告诫人们:当你把脏的洗澡水倒掉的时候,要小心别把洗澡盆里的孩子一起倒掉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即便是历史上堪称精英的人物,也免不了会做出把孩子连同脏水一起倒掉的事情。当年,鲁迅甚至建议青年不要读中国书,他大概是苦于无法使深受封建礼教浸染的民众获得解脱,才这样说。
现在一些人呼吁振兴国学,这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是提醒人们不要把儒家文化当作一盆脏水,而应该从洗澡水中抱回孩子,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是历史之舟早已驶离了孔孟和程朱陆王们当年停泊的港湾,如果在这时候继续提倡对这些先贤们的顶礼膜拜,则无异于刻舟求剑。
尊重传统不是旨在抱残守缺,而是为了脚踏实地地寻找前进之路。我们处在一个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持续腾飞的时代,在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都在变,似乎已经容不得任何不变的东西。但是我们承认传统,就是承认万变中有不变的成分。它之所以有资格不变,绝非基于我们对祖先盲目的景仰,而是因为它经历过千百年暴风骤雨的冲刷,因为它是一个民族血泪的结晶。传统不是凝固的东西,它需要依靠每一代人的辛勤浇灌、浴火重生,而不断地获得丰富和强化,以至长盛不衰。
传统是历史大潮冲击下的砥柱,但是它不应该是阻挡潮流的东西,而是因为传统的作用,规范了潮流的走向。传统在经受历史大潮淘洗的同时,也更新着自己。但是这种更新不是使自身迷失,而是使其精髓愈益凝练,随着历史进展而持续地焕发活力。什么是历史?如果说历史就是不断地由新事物否定旧事物,那是不全面的。因为旧时代也为我们留下了瑰宝,历史还应该包括新时代对于旧时代优秀传统的承袭。优秀的传统是昨天给予今天的馈赠,是经过了无穷磨难才浇铸出来的民族的灵魂。
我们通常会认为,落后的民族要想发展,必须与它的传统彻底决裂、改弦更张。但是,在一个民族的传统中即使有与时代进步相悖的成分,作为文化总体它仍然应该获得尊重,因为它是这支人群赖以安身立命的灵魂,他们一旦丢掉了自己的传统,就是丢掉了他们历经千百年的挣扎和煎熬所锤炼出来的民族的元气。历史上一个民族用暴力摧残另一个民族传统的行为,还没有过比较成功的例子。一个民族要发展,不在于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而在于恰当地利用传统元素,依托其中的积极部分,而绕过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使这艘民族之舟得以历经惊涛骇浪的颠簸而不至于倾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能没有摧枯拉朽的革命,但是一旦局势初定,仍然需要细心清点旧时代留下来的每一份遗产而决定弃取。
所以,不管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着怎样天翻地覆的巨变,仍然会有一批人奔走呼号,提醒人们赶快去抱回随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孩子。这批人不是在为逝去的时代唱挽歌,而是在前行的大潮中捍卫民族不灭的灵魂。
(作者:上海大学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