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用什么来引爆“新工业革命”
2015年10月16日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10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智能升级”,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因而必须要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这将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新工业革命”这一提法,既是对“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期待,也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而这场革命真正到来,其引爆点只有两个字:创新。不论“制造”转向“智造”,还是转向“质造”,都必须把创新贯穿制造业发展始终,这样才能为中国制造装上新引擎。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过去中国产业结构中的突出的问题之一,而未来推进“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必然是创新、再创新。当然,既然是“新工业革命”,创新二字也有新的内涵——是“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的工业创新。
在这个创新过程中,互联网作为工具和手段,极其重要。李克强总理指出,过去我们一谈推动工业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就觉得应该是政府切一块资金分给企业,由企业内部的工程师苦苦攻关。但今天的情形不一样了,互联网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充分整合全社会力量的广阔空间。他举了两个例子:大连一家创客企业用网上注册平台汇集了28万名工程师,为3万台机床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解决方案;中国核电“华龙一号”的堆芯设计,则是通过互联网聚集了20多个城市的500多台终端和近万人的力量,集中进行攻关。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仅是手段,其本身就是创新结果,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据悉,目前海尔集团正在打造“互联网工厂”,开始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用户下订单,订单上生产线,生产线通过系统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海尔还在探索将消费者与生产线机器人互联,比如,有消费者想把自己的头像印在饮料瓶上,信息便可通过网络传给生产线机器人,机器人获取头像后就可以将其印在瓶子上。像海尔这样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实现节能减排10%左右。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以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互联网+创新,海尔这样的大企业能做,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更能也更需要这样做。中小企业有天然、内生的动力和活力,创新力极强。而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现状看,更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意和创新,保护好、发挥好其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它们成为主力,成为最大的支撑。武汉云鹤定宇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很小的企业,但该公司却掌握着世界上热能化学制冷的最核心技术。他们生产的制冷机不使用压缩机或氟利昂、不消耗电能和燃气,而是从柴油机尾气、工业低压废蒸汽或太阳光热中直接吸收热能,再将其转换为冷能。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创新型企业,过去发展过程中却经常面临贷不到款的困境。如果不能调动、汇集这些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那么“新工业革命”将因失去重要的群众基础而不能彻底,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正是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其中特别强调要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而国务院常务会议也特别提出,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方面都要向中小企业倾斜。
一场“新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而“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将会成为这场革命最大的能量源。我们期待看到这场革命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崭新的变化。 《中国质量报》 (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