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留存的启迪尚未完结
作者:廖怀明
就某段特定历史而言,最能对社会走向与人文格局产生决定作用或重大影响的,也许首推战争。给战争下定义并不难但也极易带有偏颇——皆因具体的某场战争与国家利益、宗教立场、民族命运、政治意涵、意识形态色彩等太多因素发生丝丝缕缕的关联。60年前发生在朝鲜土地上的那场战争,因为具有天然的多维色彩,以致今人复述或评述起来在自觉不自觉中总会导致各说各话。晓剑的中篇近作《返回三八线》,一反传统战争题材惯有的思维定式,没有在剖析具体战争构件时四平八稳地落入宏大叙事的套路。作家通过战争中一个局部环节,既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战争中人的特定情态与其所蕴蓄的综合能量,也使主人公尽显由某种文化筋脉编织出来的自然秉性。至于在对岁月痂结的审视中试图滤出障眼的杂质,则显露了作家非凡的目光和过人的表现力。
小说的故事框架可谓简约单一:以谈判为标志,朝鲜战争进入尾声,双方对垒的部队均停止攻击,在炮火硝烟逐渐消散的背景下,我某部英雄连连长胡解放奉命带领仅剩的16名士兵从南方撤回三八线。在撤回过程中他突然发现曾经救过他并为他输过血的一名朝鲜人民军女护士被美军往南边押送。于是他悄悄“玩失踪”,只身潜进敌后进行营救……而经过惊心动魄营救出来的朝军女护士,却源于“……俘虏,在自己人眼中就等同于叛徒、奸细,就要接受某种惩罚和处理……”因而不愿随他返回。当她拉响手雷与围追的美军同归于尽后,只身返回三八线的主人公便面临着种种始料莫及的人生遭际……当然,故事框架仅仅是流动着的主脉,其实从主人公的“失踪”开始,小说就进入了文本所特有的庞杂运作,由连环悬念与精巧细节构砌而成的可读元素一个接一个绽放:最先是我方对主人公“失踪”性质的鉴定为“投敌”,这不但源于侦察连关于“胡解放的脚印已汇进一队从三八线以北往南撤的联合国军的脚印”的报告;还由于胡解放原是从国民党军投降过来的,于是其“劣性未改”也顺理成章成了合理的逻辑推断。
知恩必报已被绵延不绝的文化淬火浇铸成一种恒定的意识,胡解放只身潜入敌营,演绎一幕幕英雄救美的壮举,正是这种象征性的理念在特定情态下的自然闪现。但胡解放并不让手下十几个生死弟兄跟他一起违抗撤回命令而去执行带有个人报恩色彩的额外任务,这就见出了“义”的秉性张扬,也凸显了“侠”的孤胆英勇。主人公作为由“义”和“侠”组构而成的一个浓重符号,在具有国际背景的战争里亮相,显出了其深厚的文化光泽。而在救人——被抓——逃脱——再救人——感恩——献出女性身体以作报答……等一系列紧凑情节中,孤身英雄的多维棱面得以全面展示:比如超强的搏击本领和过人的作战技巧;比如缺少文化润育的粗鄙男人做派;比如在女性甘愿献身以作报答引发的诱惑和坚持操守底线的品格在特定时空里所产生的剧烈摩擦……从形象类别来看,作品塑造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式孤胆英雄,晓剑说他“试图站在21世纪的现实立场诠释什么样的男人能够成为偶像”,但在当下强劲的物欲潮与赤裸的利益链面前,这样的偶像最终被接受还是被埋汰?不得而知。胡解放为了救人而不得不变换手法实施小范围突袭或攻击,其行动无疑有悖于双方和谈所需的氛围,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冷静地面对主流历史和宏观镜面之外的战争细部,在于它检索了历史皱褶里存在着的杂陈乱象。惟其如此,才更加客观地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战争。
伤痕累累的胡解放返回三八线,当即受到审查,审查不再拘泥于“抗命”、“延长时间”等问题,而是围绕着他是否已经投敌,是否已被敌特派来潜伏等严峻问题而展开。胡解放当然如实地叙述自己迟回两天两夜的真实经历,但因无人证明他所述的系列行动是真是伪,因而不得不被送上军事法庭。胡解放在解救金顺子的前夜曾救出三名志愿军战士,他们本来也可以为胡解放的孤身救人提供证词的,无奈这三个人中,一人牺牲,一人被叛徒袭击后倒下,一人变成叛徒后领着美军对他们围追,最后死于金顺子拉响的大号手雷……
对具体的生命个体来说,历史有时呈现太多的无奈,不再辩解的胡解放虽然无怨无悔,但主人公的结局却总使人读之感到憋屈。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承认,面对某种具有时效色彩的历史过往,今天的小说终于得以表现,既是作家直面历史存在的应有姿态,也反映着历史行进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呈现的宽容。
小说的意韵尚未戛然而止:40年后的某天,一个操着四川口音的韩国农庄老板前来中国寻找并想报答昔日的“胡连长”,几经周折,才为胡解放当年“失踪”两天两夜而实施的系列行动做了人证——原来此人正是被胡解放救出的三名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也就是被叛徒袭击后倒下的那位,他倒下而没死,后被一位韩国寡妇救活并收留,战争结束后他滞留韩国并与这位寡妇成婚生子……
晓剑的小说素来自觉朝着可读的路子迈进,因为他深省“小说不好看,对于读者和作者实在都是一件痛苦之事”,他甚至在《创作谈》中开宗明义地说“我力图写一部好看的小说”。晓剑这样说,也是这样做,而且是踏踏实实去做。峰回路转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逼真的场景、揪人心肺的细节……《返回三八线》让人读着悬念而萌生联想;使人置身其中而备受感染;更令人翻阅着发烫的文字进而顿悟:60年前的战争硝烟虽然早就尘埃落定,但战争留存的启迪似乎远未完结……
来源:文艺报
转自: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