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歌者 人民的诗人
—— 读《李瑛诗文总集》
来源:《求是》 作者:翟泰丰
从1942年读中学时写诗开始,著名诗人李瑛如今已在中国诗坛行走68年,出版了56种诗文专著,现又汇集出版了《李瑛诗文总集》十四卷,收入诗作2000首,序文、自序、后记、评论、散文近100万字,全面记述了他在诗的海洋里所付出的艰辛与求索。李瑛用这些感动灵魂的诗歌创作,奋力开辟出诗美的新途径,树立起一面以诗美风格引领新诗不断向前挺进的光辉旗帜。
生活是诗美的第一源泉。诗言志,歌咏言。李瑛认为只有在有血有肉有泪的地方,才是产生具有真情“言志”的地方,才是产生真诗的地方。李瑛告诉我们:“诗应该真实地、本质地、深刻地反映生活”,“不了解人民和生活,便不会有诗歌”。他在生活的“真”里,寻觅艺术美的本质,寻找人民的“志”,表现人民的“歌”,倾听人民的心跳,传达人民的呼声。所以李瑛走出大学的门槛,就毅然走进硝烟与弹雨,闯入生与死的拼搏,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随着迈向大西南《行进的兵团》,一路行进,一路寻诗,一路观察,一路歌咏。他在军事题材的诗歌创作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捕捉到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或典雅清丽,或庄重生动。在《山地演习》里,没有兵戎相见,却见一幅层次鲜明而壮美的水墨画:“满山满谷的野草,/ 满山满谷的竹林和树林……”“我们的身体里流着的 / 是同山下岩浆一样的血液”。在《历史的守卫者》里,我们见到的又是一幅形象庄重的油画人物构图:“夜晚,在接近炮火的前方,/ 我看见我们的哨兵,/ 守卫在一棵大树的隐蔽下,/ 那一幅闭着厚厚嘴唇、收着下颚的 / 庄严的面容,/ 像一座古希腊神话里青铜的铸像,/ 整个地球都旋转在他的脚下,/ 他铁山一样地屹立着”。在《最后一个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班的战士,坚守着一座高地,“山,完全消失了”,“坚持了九个钟头的战斗”,只剩下一挺机枪、一位副射手,依然血战到底……最后“我们的射手站起来,/ 摸着他打穿了三个透眼的 / 污黑的帽檐,/ 从眼前飘着的硝烟里 / 望出去: / 在那儿, / 到处都堵塞着坦克扭曲的铁板;/ 在那儿, / 到处都仰卧着侵略者可耻的尸体”。这就是站在抗美援朝的战争硝烟中,保家卫国的英勇指挥员、英雄战士的伟岸形象,动人心魄,感人肺腑。这些撼动我们心弦的诗,必将一代又一代地传颂下去,因为这是来自反侵略战场真实生活的诗,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有着生发于高尚心灵深处的美感。
时代是诗美永恒的灵魂。李瑛60多年的创作生涯,始终回响着对祖国的吟哦,展现了诗人历史、哲学、美学、诗学、伦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识与学养,形成了吟诵永恒心灵美的独特艺术风格。李瑛的诗不仅是优美动人的时代歌声,而且深蕴于诗歌美学的哲理之中,深蕴于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之中,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厚重感。李瑛告诉我们:“诗人是时代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他属于他的民族、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为了祖国和人民,60多年来,李瑛和着时代的节拍,踏遍祖国大地,从大西南到大西北,从东部到西部,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少数民族的村寨、帐篷,从遵义会议旧址到陕北窑洞,从乌蒙山贫苦山民的小屋访贫到贺兰山山洞的岩画寻古,从楚雄博物馆到四川茶马驿道,他为人民歌唱了数千首感人肺腑的诗。他歌唱腾格里那“踩着自己的影子 / 生长的小树”,因为小树“在痛苦中 / 勇敢地长大了”。他在《我的另一个祖国》写道,“走进一间黑洞洞的茅屋 / 一个老人独对一堆火的余烬 / 苦涩中 ,两只混浊的眼睛 / 用逼人的力量拷问我 / 你是谁?”面对这严酷的拷问,诗人的心被刺穿,“泪,扑簌簌滴在死灰上/我的心燃烧起来 / 我的理智却结成了冰”,“严酷得令人心颤”。面对乌蒙山峡谷里《饥饿的孩子们的眼睛》,诗人沉痛地写道,“我不认识他们 / 但我认识饥饿”。面对深山腹地的老人和孩子眼睛的拷问,诗人百感交集,于是激情不可遏止地燃烧了:“怎么不使我把对生活的认识和对历史的反思引向对终极的追问”。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令人潸然泪下的灼人的诗歌。与之对照,诗人又转笔于“开发西部 / 开发西部……”“火红的喜讯……”“从毛乌素沙漠腹地到 / 雅鲁藏布江河谷,/ 从横断山脉的老林到 / 天山雪岭的边城……”一代又一代拷问历史的眼睛,等待了一千年的眼睛,终于起步出征,于是我们的诗人,再次飞扬起激情的笔高歌:“这是何等豪迈的进军,/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 这是何等壮丽的风景”。李瑛就是这样,60多年踏着时代的脚印不停地奔走,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进行艰辛的诗歌创作。
创造是诗美的翅膀。李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在艺术创造的实践中追问飞跃的世界,寻找不停向前运动的多姿多态的社会生活。李瑛具有一个诗人所特有的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笔触总是敏感地伸向迅速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生活,他不停地在生活中观察、思辨、探索、追求、发现、创造。李瑛的诗,体现着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厚的知识积累,并藉以张开诗美的翅膀,让心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让诗美随着情感的抒发而抒发,真可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读李瑛的诗,我们常常能够领略到有如艺术海洋般的无穷魅力。诗人从不间断地创造着诗美的新境界,让不断创造诗美的血液在我们周身流动,让我们的心灵与创新的诗美互动共鸣。
诗是精神美的艺术,它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时间和空间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情操,它必然会伴随着人们生存的不同时代和不同审美追求,在创造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的理解。李瑛告诉我们:“诗人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创造人的精神美的一种崇高的劳动。”他要求诗人在诗美的创造中不停探索,不断前行。这是因为,跃动着的历史要求诗美的翅膀不断起飞翱翔。昨天,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和不朽的诗篇,至今依旧清晰地在我们的耳畔回响;今天,我们的人民又在创造新的辉煌业绩,开创震撼世界历史的新诗章。历史要求今天的诗人要勇立时代潮头,同人民一道创造新的历史,发现新时代的诗美,用新鲜而生动的时代形象,谱写诗的时代交响,创造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
诗美的创造取决于诗人敏锐的艺术感觉,取决于其知识与历史学养、理性认知能力和性格禀赋等,优秀的诗人善于把生活感性与理性知识相融,把闪光思想含蕴于诗的情韵之中。因此,李瑛要求诗人要有思想家的头脑,要成为学者型的作家。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只有把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深刻的理性精神汇聚于一身,才能产生真正的诗美艺术的创造力。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