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文学作品 >> 行走在古老而年轻的胡同里

行走在古老而年轻的胡同里

作者:王彬

20150724 来源:光明日报  

 

  胡同的本质是居住空间的重要元素,是四合院的延伸,是从“公众场所”到“私密场所”的过渡。

  由于北京历史悠久,在胡同里,往往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肌理,而且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胡同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无论怎样的呵护都不为过,因为这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城市记忆,是律动的北京的生命之源。

  一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是三千多年以前的诗句,题目是《大田》,收录在《诗经》“小雅”中。这四句诗,前两句描写云和雨的形态:云,蓬勃浓郁;雨,充沛丰盛。后两句则是农夫对雨的期盼,希望这雨首先落在“公田”内,之后通过“遂”(田里挖掘出的小沟渠),流到自己的“私”田里。“公田”是什么意思,农夫为什么希望雨要首先落到公田,而不是自己的“私”田呢?

  这就涉及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了。根据《孟子》一书记载,滕国的君主滕文公,有一次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之策,孟子向他谈了自己的理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大意是说,一平方里的土地是一井。井是正方形的,有九百亩,划为九份,每一份是一百亩。中间的一份是“公田”,属于领主所有,其余八份则是领主分配给农民的,称“私”田。每一户农民拥有一百亩土地,八户农民便拥有八百亩土地。按照当时的制度,八户农民首先要耕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便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在诗歌中的曲折表现。如果在九百亩的土地上划出九份,那么表现在汉字上,必然是“井”字形状。

  这种把土地规划为九等分的制度,反映在疆域上,便是天下分为九州;反映于城市建设,则是“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国”,指周天子王城,相当于今之首都。天子居一份,称宫城,位于王城中央。庶民、官员的住宅与市场用地居八份,围绕在宫城周围。元大都与明清北京便是这个思想的产物。

  即使到了今天,在二环路以内,北京依然保存了历史格局——紫禁城居中,周围是百姓居住的区域,只是道路拓宽,城垣拆掉修筑环路,仍然保持了井田制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周天子居住的城市是方形的,四面是城垣,每面开辟三座城门。南与北的城门相对,东与西的城门也是相对的。城门下面是干道,这样南北与东西便各有三条干道。每条干道上可以并排行走九辆战车。周天子居住的宫城外面是百姓居住的“里”,里的中间置“社”,祭祀土地。“社”的周围是住宅,住宅之间的道路称“巷”。《诗经》中有一首题曰“叔于田”的诗歌,颂扬一位叫“叔”的青年猎人的豪迈与英武:

  叔于田,

  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为什么无人?因为,巷里的居民都到郊野看漂亮的“叔”打猎去了。两千多年以前,“巷”已经出现了。

  巷,通过次干道与干道相接,成为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中的干道,巷,属于微型道路,其宽度,专家考证只能并排行走二至三辆战车。巷之外,还有更窄的道路——支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曲。这种在里中辟巷,巷侧筑宅的格局,被后世保留下来,不仅成为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而且转化为诗人吟咏的素材。唐建中年间,少年白居易来到长安谒见名士顾况,顾况见白居易如此年轻,便对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至见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立即改口:“有此句,长安居亦容易,老夫前言戏之尔。”话虽如此,年轻的白居易委实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住宅,只能借寓永崇里的华阳观,他在一首诗中描述那里的环境是:“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残夏的风雨把槐花催落,车马无踪,没有车轮碾压诗人的梦境,盈巷的槐花美丽极了。二十年以后,白居易在长乐里购得东亭。后来,又迁居到昭国里,由于官俸微薄,只能购买曲附近的住宅,周围的环境也是“槐花满田地”,车马稀疏。对此,白居易宽慰自己是“务嫌坊曲远,近则多牵役”,居住偏远可以免去许多俗务的干扰,因此偏僻也有它的好处罢!巷,这种充满幽静的生活情态的道路形式,元以后,在北京,以胡同的姿态出现。

  三

  从元大都算起,胡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元人李好古写过一出《张生煮海》的杂剧,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说是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带着书童,从广东的潮州到大都赶考。这个年轻人,姓张名羽,表字伯腾。“生”,是年轻的意思,姓张,又是年轻人,于是在题目中简称张生。东海龙王的第三个女儿琼莲,厌倦了海里冷清的生活,渴望人间繁华,带着丫鬟,也来到大都。张生借宿在石佛寺(位于今天的辟才胡同),晚间焚香弹琴,吟诗自娱。诗曰:

  流水高山调不徙,钟期一去赏音孤。

  今宵灯下弹三弄,可使游鱼出听无?

  龙女闻琴而至见到张生,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很想知道龙女住在什么地方,以便再次相见,但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询问,便让书童问。由于身份悬殊,书童不可以直接问龙女,只能去问她的丫鬟。丫鬟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是元大都时期的北京话,翻译成现代的北京话是:“嘿,你去西四路口砖塔胡同派出所来找我。”“兀那”的“兀”,是发语词,无确定含义。“那”,是指定代词。两个字合在一起,仍然是作为一种指定代词;“羊市”,即阜成门内大街的东段(西四路口以西,赵登禹路以东),原称羊市大街。“角头”,是路口的意思。用今天的表述,“羊市角头”便是指西四路口;“砖塔儿胡同”中的“儿”字是名词后缀,是北京人的一种发音习惯,去掉“儿”,即砖塔胡同,位于今之西四路口西南;那么,总铺是什么意思呢?在封建时代,坊巷之内设有军巡铺,每个军巡铺内有三五个士兵,用来防火防盗。若干个军巡铺之上设总铺,领导军巡铺进行活动。

  对于书童的询问,龙女的丫鬟答复得很明确。至于为什么要书童到“总铺”门前寻找她,丫鬟没有解释。难道她们住在“总铺”里面吗?当然不会。这当然是一种嘲谑与调侃。但是,无论怎样,由于丫鬟的精确指点,使得张生能够再次与龙女相见,从而演绎出一段美满的姻缘。

  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在元代杂剧中,属于上乘之作,被收录到臧懋循的《元曲选》中,是了解当时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读本而早有定评。

  那么,从北京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胡同是什么?

  胡同是道路的一种特殊形态。

  关于大都的道路,元人熊梦祥在他所著《析津志》“街制”中有这样的记述:

  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

  火巷,是为了防火而在房屋之间开辟的狭长形状的空地。这是一个颇为古老的词汇,《宋史》中讲述一个叫赵善俊的官员到鄂州做太守,莅任的那天,恰好城里燃起大火,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这样的灾难,赵善俊“开古沟,创火巷,以绝后患。”火巷后来成为街巷的代称。

  衖通,熊梦祥说,“本方言”,是哪里的方言呢?熊梦祥没有解释。

  按照通常的解释,“衖”,同“巷”,是指里中的道路。唐代诗人李贺在《绿章封事》中有这样两句诗:“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通”,有到达、通畅之意,在这里与“衖”相连,其意思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下一个朝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有一个叫张爵的人,刻印了一部《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张爵做过锦衣卫高官,有条件接触北京的地名档案,“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胡同亦书之”,在他这部《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中“衖通”写为“衚衕”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在臧懋循编辑刻印的《元曲选》中,“衚衕”作为一个特定名称,大量出现在元人的杂剧里。关汉卿的《单刀赴会》:“直杀出一个血衚衕。”一位佚名作者在《孟母三移》中设计了这样一句对白:“辞别了老母,俺串衚衕去来。”“串衚衕”这个特定语汇,北京人今天还在使用,既古老又新鲜,洋溢着夭矫的文化姿态。

  崇祯初年,一位叫释新仁的僧人根据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刊本重刻了一部叫《四声篇海》的辞书,其中收有“衚衕”一词,指出:“衚衕,街也。”又说:“上胡下同,今呼通街衚衕。今增。”对于“衚衕”这个称呼,释新仁特意标明“今增”,说明衚衕在当时还是新词。但是,为什么称为衚衕,释新仁没有解释,而曾经做过宛平县令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的解释是:“衚衕本元人语”,又说:“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然二字皆从行,殆我朝龙兴,胡人北徙,同于荒服,亦其谶云。”认为衚衕是取自“胡人大同”而且迁回到北方的意思,这样解释是牵强的。

  今人考证,“衚”字晚出,衕字则在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之前便已经出现。许慎的《说文解字》对“衕”的解释是:“通街也,从行,同声。”宋人楼钥《小溪道中》:“后衕环村尽遡游,凤山寺下换轻舟”,把衕这个字写入诗中。

  把衚与衕联系在一起,组合为一个词,虽然产生于元代,但是大规模出现则是在明朝中期以后。衚衕,后来被简化,写作胡同。

  胡同一词在蒙古语里是水井之意,是汉语对蒙古语水井的译音。生存离不开水,有聚落的地方必然有水井,围绕水井逐渐形成居住的街巷。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无论是明,还是清关于北京地名的著作,往往在街巷之下注出水井,“井一”“井二”之类,说明水井与街巷的密切关系。

  在上面的引文中,熊梦祥记录大都有384火巷,29条衖通,也就是29条胡同。火巷与胡同,二者是什么关系,熊梦祥没有解释。从数量上看,火巷远远多于衖通,大约是它的13倍。究竟何者是火巷,何者是胡同,熊梦祥也没有解释。我们只能从行文的次序判断,火巷的等级高于胡同。而29条胡同,具体而言,包括哪些胡同?可惜,由于史料缺乏,绝大多数不见记载,只有砖塔胡同,不仅有名称,而且有实体保存下来,这是北京最早的胡同,是胡同之根。

  四

  明以后,胡同作为北京道路的特殊名称大量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称谓。胡同,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根据张爵在《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的统计,当时北京有1170条街巷,其中有459条胡同,约占总数的40﹪。清代末年,在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中,有2211条街巷,1121条胡同,约占总数的50﹪。1949年前后,北京城内的街巷达于高峰,约有3216条街巷,1039条胡同,约占总数的32﹪。

  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当时北京的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有2352条街巷,1204条胡同,约占总数的51﹪。街巷数量减少,但胡同的数量却增加了。原因是,1965年北京市政府整顿地名,把许多标志性的地名规范化,在词尾缀以“胡同”二字。90年代以来,随着危改提速,北京的胡同急剧消泯,从而引起了专家与百姓的忧虑。

  为什么要忧虑?其道理既复杂又简单。

  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里,有一段文字介绍大都的道路有四种状态。即:大街、小街、火巷与胡同。其中大街二十四步阔,约折合今之37.2米;小街十二步阔,约折合18.48米。那么,火巷与胡同呢?熊梦祥没有解说。20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队在和平里光熙门一带进行钻探,发现那里道路的宽度大约是9.24米,相当元人的六步。有一种意见认为,这就是胡同的宽度。我认为不是,这应该是火巷的宽度,而胡同应该窄于这个尺度,或者是三步,约当今之4.62米。砖塔胡同均宽四米,便应该是元代胡同宽度的遗存。

  那么,什么是胡同?或者说,胡同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其一,北京的胡同大部分是笔直、平坦的。而且,绝大多数采取东西走向。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是胡同的走向决定住宅朝向。东西走向的胡同,决定了四合院可以采取坐北朝南的位置。北京是大陆性气候,坐北朝南的住宅易于采暖通风。

  其二,胡同是一种狭长形态,长度远远超过宽度。以明代遗留下来的胡同,东四头条到九条(明代叫头条胡同、九条胡同)为例,其中,头条长193米,宽5米;二条长386米,宽9米;三条长722米,宽8米;四条长726米,宽7米;五条长781米,宽7米;六条长715米,宽9米;七条长724米,宽9米,八条长717米,宽8米;九条长718米,宽7米。头条与二条由于后世的影响,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省略不计。剩余的七条,总长5103米,总宽64米,长与宽的平均比例是1.07﹪左右。

  东四一带的胡同在众多胡同里是宽阔的,在北京,一般的胡同宽度保持在6米至3米之间,相对于内城,外城的胡同更窄,与内城同等长度的胡同相比,长宽比自然更为悬殊。

  其三,胡同两侧基本是单层建筑物。明清以后,基本是四合院。街道的立面高度一般在3米左右(临街地平至建筑檐下),胡同的宽度一般在3米到6米之间,如果是6米,二者之间的比例是2/1,如果是3米,二者的比例是1/1

  在外城的商业区,由于级差地租的缘故,两侧的商业性建筑往往采取传统的两层木构架的形式,其檐口高度一般在6米左右,如果胡同的宽度以6米计算,那么高与宽的比例是1/1,如果胡同的宽度是3米,那么,二者的比例是1/2

  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高宽之比,如果在1/12/1时,道路的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在道路的一侧,他的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物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北京大多数胡同,给人以亲切感的原因就在这里。

  其四,由于北京历史悠久,在道路上,往往分布着众多的历史遗迹。这样的道路不仅是城市的肌理,而且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在北京,这样的道路往往称为胡同。

  这种根据城市功能安排街道布局是十分科学的。我们很难想象,一座城市所有的街道都是一个尺度,很难说,居住在城市干道两侧是优美适宜的,人类的居住要求安详、静谧,胡同则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如果说,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那么胡同则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的代表,可惜我们认识不够,而更多的只是从交通的角度考虑,胡同似乎只剩下出行一种功能了。这当然是失之偏颇的。胡同的本质是居住空间的重要元素,是四合院的延伸,是从“公众场所”到“私密场所”的过渡。美好的胡同应该是一种“半私秘”状态,人类的居住,按照古人的理想是“居之安”,胡同则提供了这样的理想形态。然而,随着北京人口的急剧增加,胡同这种“半私密”的功能正在逐渐减退,慢慢转化为“准公共场所”了,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忧心的现象。

  胡同是古老的,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相对巷,胡同又是年轻的,无论怎样的呵护都不为过,因为这是每一位北京人的城市记忆,生活中散射出来的各种光芒都要在这里聚集。胡同是律动的北京的生命之源。

  (作者王彬为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更新时间:2015-07-30 17:31:22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文学作品 推荐优秀作者作品
首页 < (1/28 共 122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