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文学作品 >> 李庄:烽火中的文化坚守

李庄:烽火中的文化坚守

作者:刘裕国

20150813 来源:人民日报 

 

  仲夏的李庄,烈日照古韵,长江诉衷曲。

  一座座翠绿掩映的川南民居,粉白墙、花格窗、小青瓦,古朴、凝重。婆娑的光影里跳荡着岁月的沧桑,轻轻走近,幽静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位于四川宜宾的 “长江第一镇”,在抗战时期,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文化中心。75年前,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在烽烟中辗转来到李庄,这是他们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也是最为顽强的坚守,他们用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情怀,书写了中国文化在烽火中的奇迹。

  75年风雨阳光,他们的名字已经嵌入了李庄历史文化的脉管。

  一

  抗战中的李庄,就像一颗埋藏在雪地的种子,顽强地孕育着希望与生机。

  1937年,北平沦陷,一批国立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被迫南迁,经南京、武汉、长沙、昆明,于1940年冬季陆续到达李庄,最盛时有12000余人。李庄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间小院都住满了这些外来的专家、教授和学子。当年,李庄这个不足万人的江边小镇,每天都能看到穿着长衫、旗袍、西服,胸前别着钢笔、腋下夹着书本,或烫着卷发或梳着偏分头、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三五成群地进进出出。

  中国营造学社也是在这期间来到李庄的。他们住进了上坝村月亮田边的张家老院子,并将在这里完成从1932年就着手考察搜集素材并酝酿编撰的《中国建筑史》,以填补中国建筑史上的空白。长达三年之久的南迁,梁思成、林徽因作为营造学社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学社的同事和自己的家人,颠沛流离,九死一生。途中,尽管被日军的轰炸机追着跑,但他们探寻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一直坚持着在沿途考证和搜集古建筑资料。他们认为,不能鬼子来了,我们的文化就断了;祖先的文化精髓,不能葬送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当时,营造学社同仁还有莫宗江、卢绳、罗哲文等,他们都明白,一个国家的建筑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脉,中国建筑的演变也映射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演变,因而他们反倒庆幸有机会行走在山川陌野,看到过去未曾见到的亭台楼阁。

  在这群人中,最令人敬佩的,当数一代才女林徽因。出生于书香世家的林徽因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尽管她16岁开始在西方教会学校读书并有着留学欧美的经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她的骨子里留下深深的烙印。19311119日,留学归来的林徽因,以女建筑家的身份,在北京协和礼堂为驻华使节讲演中国古代建筑与美学。她说,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林徽因不崇洋、不媚外,对于中国的建筑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李庄,她常对营造学社的同事说,学术千秋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一丝不苟。多年来,她和丈夫梁思成一直坚持攀屋顶、上房梁,到实地准确测绘、考证古建筑的结构和尺寸。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林徽因在李庄四合院天井里的大樟树上悬挂一根竹竿,经常吊爬,锻炼体力。

  千年李庄,千年积淀,留下了不少绝美的古建筑群落,它们静卧苍穹之下、苍松之间,在林徽因眼里,那就是一首首凝固的诗!她迫切地想走进它们,欣赏它们,解读它们。因此,爬竹竿的锻炼开始没多久,她就把外出测绘的事摆上了日程,总是催着同事们尽快上路。蛰伏在长江边的李庄,冬天异常寒冷,而林徽因心里却揣着一团火。经常天一放亮,她就和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启程了。大家肩背着一包包鼓鼓囊囊的测绘工具,行走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薄雾缭绕,仿佛演奏着一支轻快的畅想曲。李庄境内的螺旋殿、魁星阁、张家祠、禹王宫,处处都留下了营造学社人攀爬的汗水与足迹。后来这四处建筑被他们称为“李庄四绝”,写进了《中国建筑史》。

  多少个夜晚,一盏跳动的煤油灯陪伴他们伏案撰写到深夜。营造学社人学术报国的理想和信念,就像那盏灯,灼灼跃动,夜复一夜地照着他们的窗棂与心灵。

  二

  抗战没有前方后方,李庄虽然没有硝烟,但对于来到这里的知识分子,依然困难重重。

  林徽因不得不自己动手给夫君和孩子缝补衣服。她和家人到场镇,把家里值些钱的东西如她的首饰、梁思成的钢笔都送进了典当铺,或换点现钞贴补家用,或换点红糖、猪油以补补身子。林徽因喜欢给朋友写信,但这时的生活早已由不得她潇洒地用纸,她只能用捡来的包裹过点心、糖果的油纸做信笺,而把省下来的每一张纸都用在了书稿的编写上。

  李庄属典型的川南潮湿气候,冬季阴冷,夏季酷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居住的房屋,竹篾抹泥为墙,不保暖也不隔热,室内阴暗潮湿。林徽因入川不到一个月,肺结核病就复发了。那段时间,丈夫梁思成正在重庆为营造学社筹集研究经费而东奔西走,得知夫人发病,便迅速买了药品,星夜兼程,赶回李庄。林徽因卧病在床,梁思成心疼不已,为她打针、喂药,悉心照料。营造学社的同事们多次来到林徽因床前,见其身体十分虚弱,都劝她安心养病,劝梁思成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守护在林徽因身边。然而,在林徽因看来,日本飞机正在对祖国大地狂轰滥炸,抢救文化也是为国尽忠,须争朝夕、惜分秒。在林徽因的再三催促下,梁思成才开始一边工作一边照料。

  林徽因躺在病床上,面对着墙上的挂钟,写下一首新诗《一天》:“今天十二个钟头 / 是我十二个客人 / 每一个来了,又走了 / 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胸怀……”她把挂钟12个钟头的刻度,当作轮流来探访她的12个来客和朋友。有朋友就有慰藉、有快乐。境由心造,如果不是壮志满怀,哪会有这般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哪会面对疾病和困苦而没有彷徨、没有绝望?营造学社安排给林徽因的后期任务,是承担《中国建筑史》全部书稿的校对。即便是发高烧,她也用枕头垫在背后,撑起身子,捧起手稿,潜心校对。

  三

  乱云飞渡,江河奔流,李庄桂轮山几度花落花开。战争、疾病、困苦,都没有把营造学社人击倒,他们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一刻也没有放弃。他们坚守的,不亚于战火中的又一个高地。

  李庄有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一天,11岁的女儿梁再斌问母亲:“要是日本鬼子打到李庄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斜靠在床上的林徽因,瘦削的脸庞有些苍白,她慢慢坐直身子,拉着女儿的手,沉着地说:“女儿,不用怕,我们旁边不就是长江吗?到时,我们全家就到长江去。”

  为了一份坚守,林徽因柔弱多情的外表下包含了一颗多么伟大、刚烈而超然的心。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简陋卧室里的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病痛中的林徽因,不仅完成了营造学社交给的校对任务,还为书稿撰写了五代、宋、辽、金部分的建筑发展史,以及中国宫廷建筑的特点和制式、宗教建筑艺术、中国塔的建筑风格等内容。一字一句,都浸透了她满腔的热血,折射出顽强毅力和过人智慧,彰显出忠贞不渝的文化追求和学术信仰。

  1942年深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老朋友,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夫妇特意从重庆来到李庄看望他们。见到病重得脸色苍白、颧骨高耸的林徽因,美国朋友说:“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他们动员梁林夫妇去美国发展,说美国各方面条件都优越,他们的才华更能得到施展,林徽因的病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然而,林徽因微笑着,婉言谢绝了。她说:“中国南方的居民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我有个设想,等身体好起来的时候,要对江南民居作一番详细的考察。”美国朋友离开的时候说:“我明白了,你的事业在中国,你的根也在中国。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一种不能移栽的植物。”

  1945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李庄,连续几天,李庄的大街小巷都卷起欢乐的狂潮。林徽因也想上街去,但日益严重的肺结核病让她根本无力行走。营造学社便安排了一乘滑竿,让人抬着林徽因走出月亮田,走过两里多的小道,在李庄码头一棵大榕树下的茶馆前停下。林徽因努力撑起病弱的身体,让喜悦的目光融进欢乐的浪潮……

  在那段烽火岁月中,营造学社人怀着文化报国的理想和情操,顽强坚守着那份文化自信,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稿《图像中国建筑史》。如今,芳草茵茵,花香阵阵,我的脚步难舍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居,难舍梁林陋室。在李庄,我见到从成都前来“参拜祖师”的年轻的高级建筑师张岗,他是这样评价《中国建筑史》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科学、系统地描述从上古先秦至明清以来中国建筑艺术和技术的著作,内容浩瀚。建筑实例覆盖大半个中国,是奠定新中国建筑学学科基础的开山之作,将中国建筑技术从千百年来的工匠师承、口口相传提升到现代的学科教育。”抗战胜利后,以营造学社为班底,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可以说,李庄是“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烽火中的川南李庄人才汇聚,除了中国营造学社,还先后住进了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学者们在这里安居,在这里不废研究,生活的清贫没有改变他们内心的高洁,外敌的入侵更没有中断他们学术上的探索。

  李庄,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犹如一枚精彩的邮票,把中国知识分子在抗日烽火中的一段传奇邮寄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更新时间:2015-08-16 15:11:21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文学作品 推荐优秀作者作品
首页 < (1/28 共 122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